眩晕症发作时,患者会有一种眩晕的感觉,严重时还会表现出一种自律神经紊乱的症状,比如呕吐,恶心,出汗,没有规律可循!可以想象得出,在日常生活中,眩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与烦恼。但是大多数人对眩晕并不了解,统一认为眩晕就是头晕,错误的认为挺一阵就好,那真的硬抗一下就好吗?
1. 头晕和眩晕的区别
1.1 头晕
头晕的病人表现为间歇性的头重脚轻,步态不稳定,常因突然的动作或用眼而加重。常见的头晕有眼性头晕、小脑性头晕、深感觉性头晕、耳石性头晕等。眼性头晕是由于眼睛麻痹或者视力出现障碍引起的,当睁眼或用眼时头晕感会加重,闭上眼睛后就会缓解,常见于视网膜黄斑病变、屈光不正、先天性眼病等,患者会出现头晕、看东西模糊等症状;小脑性头晕常见于外伤、小脑炎、血管性疾病等;深感觉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比如末梢神经炎、后侧索联合变性等,患者走起路来有一种踩在棉花上的感觉,闭上眼睛或者是在黑暗环境下会加重,睁开眼睛和亮部的情况也会有所缓解。耳石性眩晕主要是由于内耳耳石的平衡功能障碍造成的,一般在头、躯干直线运动时会加重。
1.2 眩晕
眩晕指的是身体突然有向同一方向旋转、浮沉等感觉,眩晕的发作无规律可循,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与身体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月经来潮、抽烟喝酒、失眠都有关系。一般情况下,当睁眼时,如果受到声光刺激或头动,则头晕会加重,当闭眼或静躺时则会减轻,同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及自发性眼震等症状。
2. 眩晕的诱因
2.1 周围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是由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引起的眩晕,临床上多见于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位置性眩晕症、迷路炎等疾病。还可由于乘坐飞机、船、车等,内耳迷路会受到机械性刺激,导致前庭功能紊乱。
2.2 全身疾病性眩晕
在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下,可出现眩晕症状,另外,如尿毒症、重症肝炎和糖尿病、血友病导致的贫血和出血、急性发热性感染等也可诱发眩晕症。
2.3 中枢性眩晕
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颅内凹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症、小脑脓肿、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都会引起眩晕。
2.4 眼源性眩晕
患有眼疾,如青光眼、屈光不正、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都会引起眩晕,除此之外,长时间看电视、看电影、近距离玩手机、电脑等也会导致眩晕。
3. 眩晕的预防
3.1 维持均衡的饮食
平衡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保证摄取足够的铁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的摄入,能保持内耳的正常功能和血液循环。日常生活中,可食用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增加血液携带的氧气,减少头晕的几率。
3.2 规律作息
有规律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体恢复体力,还可以减轻由于疲劳或者缺乏睡眠而引起的头晕,所以每天应尽可能保持一个固定的睡眠时间,不要在晚上过度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3.3 适量运动
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平衡力,减少头晕的几率,建议选择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这不仅对身心健康有帮助,而且可以改善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感。
3.4 避免突然改变姿势
突然站起或由坐到站都会引起血压骤降,引起眩晕,所以在变换姿势时,特别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后,改变姿势时,要尽量慢一些,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
3.5 情绪控制
过度焦虑、紧张、情绪起伏,都会影响内耳功能及血液循环,增加头晕的危险,情绪激动时,要想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3.6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于发现和治疗可能引起头晕的病症,如高血压、贫血等,疾病,可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做好疾病预防措施。
3.7 避免刺激
某些特殊的刺激,例如强光、噪音等会引起晕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这些刺激,给自己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结束语
眩晕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并不局限于生活习惯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愉快的情绪,这也是防止头晕的重要一步。只有做好防治工作,才能使身体更加健康,希望在阅读完上述内容后,能够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