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性消化道传染病,危害性较高,可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很多读者认为细菌性痢疾与典型痢疾是一样,这是一个误区。细菌性痢疾虽然常见,但并不普通。为帮助读者减少误区,小编对细菌性痢疾进行了介绍,一起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虽然常见,但并不普通,在症状、风险、治疗等方面,与典型痢疾均有不同之处。细菌性痢疾由细菌性痢疾杆菌引起,在我国细菌性痢疾主要是福氏细菌,近年来鲍氏、宋氏细菌也有递增趋势。主要由口粪途径传播,细菌性痢疾杆菌携带者和患者的粪便携带细菌性痢疾杆菌,可从多方面污染水源、食品、周围环境,近年来细菌性痢疾发病率递增。细菌性痢疾人群易感,好发于1-3岁小儿,尤其是体弱多病、营养不良的小儿。有细菌性痢疾病史的小儿,虽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存在时间不多,并且不同致病菌间缺少交叉免疫性,所以细菌性痢疾可在1年当中发生多次。细菌性痢疾存在一定潜伏期,少则数小时,多则8天,普遍在2-3天。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当前,可按照疾病经过、临床表现,将细菌性痢疾进行分组,大体可分为两种,即: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而且不同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与典型痢疾存在明显差异。
其一,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①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要求卧床休息、胃肠道隔离。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不可食用多油多渣、辛辣刺激性食品。患者在病情恢复期,需根据具体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出现失水症状的患者,可行补液盐口服治疗。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如:呕吐等),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根据失水程度明确注射量,保证水、电解质稳态。酸中毒的患者,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供碱性液体。痉挛性腹痛的患者,可提供腹部热敷、阿托品等。②病原治疗:近年来,耐药菌株特别是多重耐药菌菌株日渐增多。所以对粪便标本行细菌培养,需行药敏试验,保证药物治疗的合理性。
其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慢性细菌性痢疾需长期、系统性治疗,应尽量开展大便培养、细菌药敏培养,特殊情况下,还可开展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治疗药物选择、疗效评估的重要方式。①抗生素:首先,分离病原菌并鉴定,行药敏试验。多数主张两种不同类的抗生素联合治疗,剂量足,疗程长,疗程一般1-3个。②菌苗治疗:可以使用自身菌苗,又可使用混合菌苗。③局部灌肠治疗:病变部位直接使用高浓度药物,既有杀菌效果,又促进肉芽组织新生,一般要保留灌肠。④肠道紊乱的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酌情使用解痉、镇静药物。⑤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豆制品、乳类摄入量限制。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原因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而且传统途径较广泛。所以可借助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细菌性痢疾发生率。那么,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
其一,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是控制细菌性痢疾的有效措施,所以患者及携带者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对此,对从事饮食、饮用水等工作者,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一经发现,立即暂时调离。
其二,切断传播途径
细菌性疫苗的传播途径主要就是患者和痢疾杆菌携带者带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就是患者和携带者,一定要做好“三管一灭”工作。“一管”:定期检查餐饮工作者的带菌状态,一经发现,及时治疗和调离工作岗位。“二管”:管好水粪。“三管”:外出回家要及时洗手。“一灭”:安纱窗、纱门,减少室内苍蝇。
其三,保护易感人群
对易感人群,可指导口服伊莲菌株菌苗,保护率达85%以上。日常生活中,多饮用温开水,不喝生水,减少自来水使用。蔬菜、水果洗净后再吃,注重食物洁净。尽量在家里用餐,最好不吃隔夜菜。此外,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洗手,勤洗澡,勤换内衣,不随地大小便。最好不要参加大型聚餐活动,发病后,及时入院治疗。
以上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读者阅读后,能够了解这个常见且不普通的细菌性痢疾。最后,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