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急诊手术感染的预防护理

时间 :2024-06-07 作者 : 杨少清 来源:​ 招远市人民医院急诊室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手术感染的发生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急诊手术是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在急诊环境下实施手术,因手术前皮肤清洁不充分、存有开放性创口、术者为及时抢救伤患而不标准洗手消毒等多方面原因削弱杀菌效果,从而导致手术感染的发生。

急诊患者的易感因素来源

1、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患者手术创口和开放性创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导致病菌直接进入皮下组织或更深部位引起感染。

2、炎症反应出现异常车祸伤、挫伤等所引起的手术患者因创伤组织出血、水肿、缺血、坏死或伤口内留有异物、血块和手术部位时间太长、组织水肿、手术缝合材料的使用等都可抑制巨噬细胞向微生物菌种趋化、汇聚而导致炎症反应异常,造成手术感染。

3、机体防御力下降开放性创伤伴随大血管损伤,内、外出血患者因血容量下降,机体防御力下降,增强了感染的风险。

4、术中用药如术中用毛细血管活性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导致炎症反应。

急诊手术的感染预防

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征,感染预防可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预防。

1、术前护理预防:手术间应用应合理分配,医院可设立急诊手术室或手术室每日预留急诊手术间。手术间由专人管理,房间内物品整齐、有序,备齐常用物品,过多的清理手术间。手术前手术间内空气和其他物品:麻醉监测系统、无创呼吸机、手术无影灯、负压吸引器等应维持在合格备用状态,达空气培养细菌总数200cfu/m3,未验出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合格规范。如果没有预留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必须按接台手术消毒方法进行手术前消毒,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直射消毒和2%次氯酸钠溶液以8ml/m3的量对室内物品进行大气气溶胶喷雾消毒。接送患者选用双车法,患者衣服不带到手术室,巡回护士帮助消除患者身上的污染物和血渍,正确摆好患者体位,尽量避免患者在手术台上的翻动,以防带菌飘浮物沉降于无菌区。给患者输液、输血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洗手护理人员按要求备齐无菌台,认真检查无菌包是否达到合格规定,如有效期限、化学标示卡、胶带及包装是否齐全等。术者洗手应标准,严格执行手的消毒方法和流程,以达到手术过程中手套裂开没被及早发现时,避免病菌从术者手上转移到手术治疗部位。

2、术中护理预防:为了防止病菌落入切口和感染病灶向周围组织散布,务必严把每个关键环节,保证手术安全。术中手术间门窗应严实紧闭,避免污染空气。为减少空气流动,不安排手术参观。手术过程中全部工作人员均需注意保护无菌区,疑被污染,马上更换。洗手护理人员妥善保管无菌台面上物品不被污染,放置及传递手术器械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要求。用过的器械及时擦净血迹,从而减少细菌感染及增生。切除感染病灶或空腔脏器如胃肠的刀剪应视为污染而与其他器材分离摆放。为减少手术时间,洗手护士应密切配合手术。术者手术衣被血液、汗水浸湿或手术中单被血液浸湿应马上更换。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由烯族烃纺织成的布单和手术衣,其无论干湿均能防止细菌通过,能明显减少污染和术后感染发生。手术开始后通向室外大门不再打开,房间内人员必应避免不必要活动如叠单、做敷料、整理麻醉用物等。如患者需置引流管,提前准备合适的引流管,其放置位置需在距创口很远的体壁,因引流管有妨碍间质细胞遮盖空腔脏器吻合的不良反应,而延迟伤口愈合,增加感染。手术过程中缝合切口前储备好碘伏、酒精棉球消毒切口周围皮肤,选用组织反应小的缝合线,缝合线不适合太紧过密,缝合后不留死腔。切口敷料不适合太厚密,否则影响汗液挥发,而温暖、潮湿皮肤又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条件。

3、术后护理预防:重点是术后物品的处理方法和手术间环境的处理。器械物品的处理方法原则是消毒、清洁、再灭菌。使用过的可回收布类、医用敷料入袋封闭运输洗衣房处理,一次性使用物品按规定分类处置。手术间物品选用湿液擦拭,路面、墙面湿式清理,基本清理完毕开启紫外线灯进行空气照射消毒杀菌。麻醉及呼吸器械、管路亦需采取相应清洁消毒灭菌后备用。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