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属于常见疾病,是因器官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离开原有解剖位置进入至其他位置的常见疾病,发生率比较高,分析其诱发因素主要在于腹部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升高,依照不同类型划分为直疝、斜疝,多发于男性群体。
经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证实,疝气发生率处于持续升高的状态,在腹部、胸部以及脑部均可能发作,所呈现的临床症状因发作部位不同而出现一定差异,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针对疝气主要应用药物以及手术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患者受年龄、认知等诸多因素影响出现抵触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以及预后效果。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疝气治疗期间手术操作可靠性逐步提升,特别是内腔镜的应用显著降低手术创伤性,可达到根治效果,但是为降低不良预后风险,依然建议辅助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那么经微创手术治疗的疝气患者该如何护理呢?
首先,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分析其疾病表现,根据临床特征、手术安排和主治医生进行主动沟通,明确手术方案,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其次,从家属处了解患者个性特征,确定患者护理需求,结合患者病情变化、护理需求制定护理方案。
此外,为提高患者护理舒适度,还需依照季节以及天气变化对于病房内的温度以及湿度灵活调整,定期通风,确保患者病房内空气处于清新状态,在必要情况下应用空气消毒器定期消毒,降低感染风险性。
大多疝气患者对于自身疾病以及手术方案的认知不足,在手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注意对患者以及家属展开健康指导,结合手术方案加强认知干预,应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向患者阐述疝气发生机制,明确患者所存在的腹壁缺损问题,讲解微创手术的基本原理以及预期效果,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手术流程的认知,为患者客观讲解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性,根据个体症状说明潜在危险因素,告知家属注意观察异常征象,及时反馈于医护人员。
为提高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的配合度,护理人员以朋友的身份和患者以及家属沟通交流,分析患者手术相关信息,主动为患者提供关心以及照护,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逐步消除其陌生感。以尊重患者为基础予以情感支持,安抚其负性情绪,确保其情绪稳定。
手术结束以后指导患者认识常见并发症以及临床表现,帮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以免因牵拉造成手术切口裂开增加疼痛感。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定期评估疼痛程度以及疼痛性质,依照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减轻患者不适,降低躁动风险性。
术后,分析患者营养状态,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注意遵循饮食清淡的原则,于术后6h饮用少量温水,依照胃肠蠕动逐步过渡为清淡流食,例如米汤,在术后第2-3d饮用半流食,进食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免发生便秘风险。始终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以免造成负压以及胃肠负担加重,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严禁憋尿、憋便,减轻腹部疼痛感。
在患者术后恢复阶段,尽可能将护理操作集中于白天进行,对于其病房以及心理状态全方面考量,寻求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一系列危险因素,调节仪器声音,睡前可通过播放轻音乐的方式促进患者入睡,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提高整体睡眠质量。
疝气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以后,部分患者因长时间处于卧床休息状态出现血液流动不畅,发生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性较高,依照既往工作经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同时协助患者自主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免发生肺部并发症和深静脉血栓。还有部分患者受手术麻醉的影响小便困难,针对此类患者可采取按摩、热水袋热敷等方式促进尿液排出。
出院前做好健康指导,叮嘱患者注意休息,强调饮食禁忌,定期采取电话随访形式了解其睡眠、大小便情况。
疝气患者采取微创手术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围手术期加强护理干预,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够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还能够减轻疼痛等不适,有利于预防潜在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