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如何提高小儿麻醉安全性

时间 :2024-05-30 作者 :孙燕敏 来源:潍坊市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它可提升小儿对手术的承受力并减轻其疼痛感。然而,小儿麻醉却需面对一系列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了解提高小儿麻醉安全性所需关注事宜显得尤为关键,下文作出逐一分析

一、小儿麻醉存在哪些危险?

1.低血压:低血压是人体循环系统常见并发症,儿童因其压力感受器未完全成熟,对容量血管调节能力较低,故在血容量降低时易引发低血压。主要由血容量不足所致,如手术前采取禁食手段,手术过程中的失血,以及术后未能及时补充丢失的血液与体液等。新生儿及婴幼儿则更依赖快速心率来维持正常心排血量,心动过缓亦可能导致低血压,需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2.恶心呕吐:源于麻醉药品对胃肠道的刺激效果,有时也是因为麻醉引发的肠道功能紊乱。不同人对于恶心的感受及持续时长存在差异。部分儿童在全身麻醉后可能会有呕吐现象。这可能由麻醉药品对呕吐中枢的影响,或者麻醉后胃肠活动的变化所致。呕吐的频率与严重性因个人情况和手术种类而有所区别。

3.心律失常:儿童心律失常通常以心率减缓为显著特征。尽管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一经确诊务必引起医生和家长的足够重视。由于儿童心血管系统尚在发育阶段,心肌细胞所含引发血管收缩物质较少,导致心脏输出血量更依赖于心率,而非脉搏量。故当心率降低时,将直接影响到心输出量的充足性。

4.肌张力恢复延迟:小儿肌张力恢复延迟现象主要源于其药物代谢速度变慢术中保暖措施不当等因素手术麻醉期间,体温下降会导致肌松剂等麻醉药物代谢放缓。因此,手术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患儿的保暖问题。麻醉状态下,人体的产热能力显著减弱,同时麻醉药物也会抑制体温调节反射和寒颤反射,部分药物则通过扩张血管加速散热,失血过多或循环系统紊乱都会加剧体温失调。此外,术前及术中体表大面积暴露、体腔开放、器官外置以及输入冷液体和血液等因素均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下降。

二、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提高小儿麻醉安全性呢?

1.术前访视:术前应对病患进行深入探访,这样既能消除患儿术前的恐惧心理,也能增强彼此互信,赢取患儿对医生的依赖感,又有助于深入医生掌握病情。在医生访视过程中,需与家长了解患儿详细信息,包括过敏或麻醉经历、手术前有无明显不适表现。对于术前出现的异常状况,应采取心电图、X光胸片及血液常规检查等手段进行确诊。手术当日,务必关注患儿体温,以防上呼吸道感染发生。

2.术前禁食:在手术进行之前,医院的儿科护理团队会严谨地向患儿家长阐述术前禁食的重要性,并详细说明患儿适宜的禁食时长。依照惯例,患儿需要在术前禁食约5至7小时。遵守术前禁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患儿的胃肠道受到过度充盈,从而降低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误吸、反流以及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年龄小于六个月的婴幼儿,建议在进行麻醉前四小时内避免饮用牛奶或者摄入其他食品。此外,在手术前一段时间内,适当地为患儿静脉注射平衡液,这样也能更有助于预防低血糖或脱水等症状的发生,使诱导麻醉的过程更加稳定,从而确保患儿在手术期间的安全。

3.术前用药:对于应激反应非常强烈的患儿,可以选择适当给予止痛或安定类药物。如患儿小于10个月,尚未形成自我意识,故按治疗要求离开父母即可,无需特别用药。然而,若患儿年龄大于1岁且小于5岁其对父母可能具有较强依赖性,因此需在正式麻醉前选取适当药物。在给药方法上,应防止因疼痛导致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故多建议采取非注射途径,如直肠、鼻腔或口服等方式,并适度加大剂量以获得良好的镇静效果,从而避免孩子在离开父母时出现过度激动行为。

三、小结

总而言之,小儿麻醉乃是一项高风险的术前项目,实施恰当的麻醉技术与挑选适宜的药物都会决定患儿手术麻醉成败,甚至是保障小儿麻醉安全的关键要素。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