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双手承担着抓、握、捏、持、托等诸多重要功能。不同原因所致的手外伤,轻者遗留瘢痕影响美观,重者造成功能障碍影响生活。在我国手外伤发生率较高,约占一半医院中急诊创伤的20%~30%,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快速有效的急救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致伤原因及特点
1.刺伤,如钉、针、竹签等。其特点是伤口小、深,可将污染物带入造成深部组织感染。
2.切割伤,如刀、玻璃、电锯等所致。伤口较齐,污染较轻,可造成血管、神经、肌腱断裂,重者致断指断掌。
3.钝器伤,如锤打击、重物压砸导致。皮肤可裂开或撕脱,神经、肌腱、血管损伤。
4.挤压伤,不同致伤物造成的损伤也不同,常见合并深部组织损伤,多发性骨折,甚至发生毁损伤。
5.火器伤,由雷管、鞭炮和枪炮所致。伤口呈多样性、组织损伤重、污染重、坏死组织多、易感染。
二、手外伤的分类
1.开放性损伤:常见原因有切割伤、刺伤等,该类损伤表现以开放性伤口、出血、疼痛、手部感觉障碍、活动受限为主。
2.闭合性损伤:常见原因有挤压伤、钝挫伤,主要表现为伤处剧烈疼痛,皮下、甲下血肿,掌骨、指骨骨折,手部皮肤、软组织完整。
三、创伤的初步检查
手外伤理应进行详细检查,以防漏诊、误诊,非专业人士亦可初步进行简单检查,以便于及时实施合理的急救处理,及提供准确的医疗沟通协助医生进一步治疗。
1.皮肤损伤的检查,检查是否有明显创口,查看创口的部位和性质,是否有深部组织损伤,是否有皮肤缺损。
2.神经损伤的检查,手部的运动和感觉由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支配。外伤后,手部各处麻木、感觉消失、活动障碍等提示对应神经可能受损。
3.血管损伤的检查,查看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检查手指的颜色、温度。
4.骨关节损伤的检查,伤后若可见骨折断端、明显畸形、手部姿势改变,提示骨折或关节脱位。
四、现场急救处理
手外伤现场急救处理包括止血、创面包扎、局部固定和迅速转运。
1.止血
局部加压包扎是手外伤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用纱布块或干净的毛巾、衣服内衬等遮盖伤口,对伤口施加压力压迫止血,并观察止血效果。由于血管位于手指的两侧,如果包扎后仍有出血,可捏压受伤手指的两侧压迫止血。禁忌采用束带类物在腕平面以上捆扎,捆扎过紧、时间过长易导致手指坏死;若捆扎压力不够,只将静脉阻断而动脉未能完全阻断,出血会更加严重。
2.创口包扎
采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包扎伤口,避免进一步污染,并用胶布螺旋粘贴或棉线捆扎,禁忌捆扎过紧,避免指坏死。不宜在创口内使用药水或抗感染药物。
3.局部固定
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干净的木板、竹片、硬纸板等,固定至腕平面以上,以减轻转运途中因局部反常活动引起的疼痛,并防止组织二次损伤。
4.迅速转运
早期的清创和组织修复是手部外伤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前提,受伤后应及时就医赢得处理的最佳时机。
五、对手外伤治疗的简单了解
1.早期彻底清创
手的解剖结构复杂、功能要求高,清创应在良好的麻醉和气囊止血控制下进行,从浅到深,按顺序将各种组织清晰辨别、认真清创,以防漏诊,利于修复和防止进一步损伤组织。
2.组织修复
清创后尽可能一期修复手部的肌腱、神经、血管、骨等组织。应争取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若受伤超过12小时,创口污染严重,组织损伤广泛,或者缺乏必要的条件,则可延期(3周左右)或二期(12周左右)修复。影响手部血液循环的血管损伤应立即修复,骨折、关节脱位应及时复位固定。
3.一期闭合创口
皮肤裂伤,可直接缝合;碾压撕脱伤要根据皮肤活力判断切除多少组织;当有皮肤缺损时,若基底软组织良好或周围软组织可覆盖深部重要组织,可采用自体皮肤移植;若神经、肌腱、骨关节外露应采用皮瓣转移修复。
4.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组织损伤与修复情况进行相应的固定。肌腱缝合后固定3~4周,神经修复后固定4周,关节脱位固定3周,骨折固定4~6周;术后10~14天依据创面愈合情况拆除伤口缝线。合理药物治疗如抗生素、破伤风抗毒血清、镇痛药等。组织愈合后应尽早拆除外固定,开始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并辅以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