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急诊科经常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针对这些患者,我们会给予心肺复苏,也是常说的CPR,然而当CPR不能使自主循环再现时,评估适应症后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在CPR基础上加上ECMO技术,所以称之为ECPR。
什么是ECMO?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措施,分为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ECPR用到的是后者,VA-ECMO是指血液从静脉系统通过泵引出体外,经过膜肺的氧合作用后,重新流向动脉系统,提供心脏和呼吸支持。
为什么要用ECPR?
有些心脏骤停患者使用常规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治疗后的生存率仍然较低,ECPR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有研究发现,针对难治性院外心脏骤停患者,ECPR可提高难治性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并且有更好的神经系统预后。常规CPR只能提供25%-30%的心输出量,ECPR可以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足够的灌注,尤其心脑两个重要器官,从而提高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除颤成功率,也能减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风险。
心脏骤停时什么情况下建议用ECPR?
对心脏骤停患者,医疗机构对以下情况可考虑实施ECPR:(1)年龄<75周岁;(2)心脏骤停发生时有目击者,并有旁观者进行传统心肺复苏,从患者心脏骤停到开始持续不间断高质量传统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5min;(3)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为心源性、肺栓塞、严重低温、药物中毒、外伤、ARDS等可逆病因;(4)传统心肺复苏进行20min无自主循环恢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出现自主循环恢复但自主心律不能维持;(5)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器官捐献的供体或即将接受器官移植的受体。
什么情况下不能用ECPR?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1)心脏骤停前意识状态严重受损,存在不可逆性脑损伤;(2)多脏器功能障碍;(3)不可控制的严重出血,比如消化道大出血,活动性颅内出血;(4)左心室血栓;(5)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慢性或恶性疾病终末期;(7)严重酸中毒(pH<6.8)。
面对ECPR,大众需要做什么?
心脏骤停分为院内心脏骤停和院外心脏骤停,尤其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很低,并且每年都在增加,我国每年新增数量据全国之首。针对院外心脏骤停,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目击者,而目击者能否正确和及时的实施传统的CPR对ECPR的实施和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术,意识其重要性,同样非ECMO资质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心肺复苏的宣传和指导,使传统心肺复苏技术大众化。
近些年来,ECPR技术发展迅速,更多的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并且不断完善和成熟,挽救了不少人生命,鉴于心脏骤停的严重性和复杂性,ECPR的成功率仍不高,甚至比较低,仍需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严格掌握患者适应症和禁忌症,严密监测管理患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相信将来会挽救越来越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减少更多的家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