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的5月份,随着气温升高,手足口病也将进入高发季节。手足口病可以引起患儿发热、口腔进食饮水疼痛导致哭闹等,让很多家长手足无措,倍感焦虑。其实,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手足口病是个啥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
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CVA4~7、9、10、16)和B组1~3、5型(CVB1~3、5),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等。既往以EV-A71和CVA16为主,目前CVA6已成为继CVA16、EV-A71之后的又一个主要常见病原。感染CVA6与感染传统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皮疹表现不同,部分患者皮损累及范围较大。EV-A71仍是引起手足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
二、手足口病有啥表现?
手足口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约为2-10天,平均3-5天。
手足口病一般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都会发热,并在手脚、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咽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大部分患者可于2周内痊愈。
柯萨奇病毒A16(CVA16)、肠道病毒71型(EV-A71)导致的手足口病,多数病例比较典型,就是咱们通常见到的口腔粘膜疹和手足臀部位的斑疹、斑丘疹和水泡。口腔的皮疹多在口腔的前部,也就是硬腭到口唇部位,口周皮肤不多见。皮疹通常在双手、双足所有部位,臀部这些部位出现,其余部位较少。
而在2008年以后,柯萨奇病毒A6(CVA6)导致的手足口病多起来,其表现与典型病例不同,容易漏诊,比如皮疹可蔓延至四肢关节,不局限于手、足、口等部位,皮疹呈丘疹、斑丘疹样、大疱样改变,有时可见瘀点、瘀斑。
二、感染手足口病严重吗?
手足口病患儿一般来说病情症状较轻,呈自限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7-10天就可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的病情会快速恶化,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三、手足口病都是怎么传播的?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样,主要传播方式为:
1、密切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而感染。
2、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此外,患者发病前就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比例较大,通常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所以传染来源不好判断。
四、孩子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了,怎么又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综合征,不是单一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可以由多种病毒引起,不是只得一次就能获得长久的免疫。比如感染了EV71肠道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患儿,得一次仅能对该病毒亚型产生一段时间的免疫力,因缺乏交叉抗原,接触柯萨奇等其他肠道病毒可能再次感染手足口病。约10%的儿童会重复感染手足口病,重复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并且多于首次患病后2年内发生。
五、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1、勤洗手:做好手卫生,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交替冲洗。需要注意的是:在怀疑接触手足口病人后,因肠道病毒对酒精不敏感,不建议使用酒精基的洗手液,可以选择使用肥皂或含氯的洗手液洗手,且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不能代替洗手。
2.喝开水、吃熟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餐具、水杯等开水煮沸消毒或消毒液消毒冲洗干净后使用。
3.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开窗通风为主,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
4.晒衣被:毛巾、衣物、被服类清洁后阳光下暴晒3-6小时。
5、少聚集:人群聚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6、种疫苗: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多数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符合EV71疫苗接种条件的全程、规范接种,可以有效保护儿童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