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中药汤剂的煎煮及服用方法,这些知识“药”知道

时间 :2024-05-08 作者 :张洁琼 来源:内蒙古赤峰市肿瘤医院(内蒙古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句古文告诉我们,服用中药,只是药材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如果火候不对,药效也发挥不出来。我们都知道,吃中药是很有讲究的,无论是煎煮还是服用,都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这样才能使药效发挥作用。那中药的煎煮和服用都有哪些方式方法呢?

一、中药汤剂煎煮的方法

1、煎煮前的浸泡

如果想让药材在煮煎前充分释放有效成分,那么在煎煮前适当浸泡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浸泡直接煮,药材表面的淀粉和蛋白质会膨胀,阻塞毛细管道,导致水分难以进入药材内部,有效成分也难以扩散到外部。而浸泡可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同时缩短煮煎时间,避免过长时间的煮煎导致有效成分流失和破坏过多。

大多数药材最好用冷水或温水(25℃-50℃)浸泡。浸泡时间为20-30分钟适用于大多数药材,而种子、果实类的药材则需要浸泡1小时。在夏天气温较高时,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长。

2、火候要注意

煮药要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慢慢煮。这样可以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同时又避免药汁溢出或者煮干。对于一些含有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物,可以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继续煮20分钟左右。对于一些难以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如矿物、骨头、贝壳和甲壳类药物,可以用小火久煎(大约60分钟)以充分溶出有效成分。一般来说,煮沸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左右即可。

3、煎煮次数要了解

中药通常需要煎煮二至三次,具体要看是什么样的中药。如果是较为珍贵的中药材,比如人参,建议煎煮三次。煎药时,有效成分会先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内的水液中,然后通过分子运动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当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有效成分就不再扩散了。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必须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以使得有效成分继续溶解。有人进行了测量,发现第二、三次煎液中仍含有很多有效成分,所以将第二、三次煎液合并可以得到更多的煎出物。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中药的功效,避免浪费,建议一剂药最好煎煮三次。

二、服用汤药的方法

1、服用汤药的时间和剂量

汤剂一般每日1剂,分2~3次服用,在临床中用药时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减药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增加至一日二剂。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均可不拘时间,慢性病应定时服用。

一般而言,病在胸膈以上宜饭后服,因为方药中个别成分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刺激过大,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服用可以更好地吸收成分;病在胸膈以下宜饭前服,药物可以更直接到达病所,效果更直接;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早晚空腹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或健胃消食类药物宜饭后服;治疟疾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个小时服用;驱虫药及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

此外,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见出汗、 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以免出汗、泻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2、服药的温度,因病而异

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服用中药一般都要有忌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吃辛辣、油腻的食物,而且最好要忌烟酒。还有一些疾病在服用中药时不能食用鱼虾等食物,具体需要向医生详细了解。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我们一定要遵守用药规则,这样才能使药效得到最大的发挥,治疗效果才会比较好。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