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失眠与精神健康:睡眠障碍与情绪疾病的联系

时间 :2024-04-23 作者 :董红磊 来源:淄博市张店区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失眠和精神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与情绪疾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失眠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还可能成为情绪障碍的风险因素。

1.失眠的定义和类型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根据病程和病因,失眠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短暂性失眠(持续时间小于一周):通常与短期压力、生活变化或环境改变有关。

短期失眠(持续时间为一周至一个月):与严重或持续性压力、焦虑等因素有关。

长期失眠(持续时间大于一个月):也称为慢性失眠,可能与个体对压力的习惯性反应有关。

此外,失眠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五类:

躯体原因:如过度疲劳、疼痛、心悸等。

环境因素:如时差、噪音、光线等。

精神因素:焦虑、抑郁等。

药源性: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失眠。

特发性失眠:儿童期起病,终生难以获得充足的睡眠。

2.失眠与情绪障碍的关联

共病性:失眠和情绪障碍之间存在共病性。大约60%80%的抑郁障碍患者报告有失眠症状,而慢性失眠患者中也有60%左右存在情绪障碍。

双向影响:失眠不仅是情绪障碍的风险因素,而且情绪障碍本身也可能导致失眠。这种双向影响使得两者相互加剧,影响预后。

生物学机制:失眠和情绪障碍之间的联系涉及神经递质、脑区活动以及激素水平等生物学机制。例如,杏仁核、前额叶调节、交感迷走神经变化等都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失眠和情绪障碍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改善睡眠质量、心理治疗和药物干预。科学治疗是关键,以缓解这两者之间的负面影响。

3.生物学机制

基因变异:个体的基因差异可能影响失眠的易感性。一些基因编码与昼夜节律、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γ-氨基丁酸)等相关的活动。

生活压力:不良的生活事件,如创伤、工作压力等,可能导致失眠。

大脑结构和功能:失眠的易感性可能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关。特定脑区的异常活动可能与失眠有关,例如:

外侧眶额皮层(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功能区)。

楔叶(自我相关的脑功能区)。

背侧前额叶皮层(短时记忆相关的脑功能区)。

4.心理因素

情绪紧张和压力:心情紧张、烦闷、愤怒或感到压力时,常常导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即使入睡,也可能多梦且睡不安稳。因此,改善失眠质量应该从改善心理状态开始。

焦虑和抑郁:焦虑是造成失眠困扰的主要原因之一。抑郁症患者常常出现早醒,这也是一种失眠的体征。失眠和抑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长期失眠可能导致抑郁情绪。

心理负担:失眠使人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期失眠还可能降低感受能力、记忆力和思维灵活性。

睡前心理准备:心境平和是改善睡眠的关键。避免焦虑,不要刻板地要求自己睡眠长度保持在几小时之内。睡前不要过度使用电子设备,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睡姿和睡前小动作:选择适合的睡姿,进行简单的舒展运动,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5.治疗失眠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失眠的一线方法。包括:

认知治疗:纠正对睡眠和失眠的错误认知,例如不要过度重视和害怕失眠。

睡眠卫生: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和习惯,如改善卧室环境、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等。

刺激控制疗法:通过行为训练,切断“床=不睡觉”的旧反射,建立“床=睡觉”的新反射。

睡眠限制疗法:推迟上床时间,遵守规律的起床时间,提高睡眠效率。

放松技巧:使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

避免刺激物:下午3点之后避免饮用或食用含咖啡因的饮料,限制酒精摄入。

睡前喝热牛奶:热腾腾的牛奶有助于无意识地进入睡眠状态。

调整呼吸法:通过有规律的呼吸,逐渐使呼吸变得平稳、缓慢,有助于缓解焦虑心理。

总之,针对失眠,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法。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