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如挤眉、吸鼻、噘嘴、眨眼、皱额、耸肩、扭脖子等,同时伴有多动或冲动。在精神紧张和疲劳时加重,在睡眠或安静时减轻。抽动通常在儿童早期发生,约50%的病例在儿童期出现症状,青春期后症状逐渐消失。该病容易导致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还会影响患儿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给患儿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
1、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建议下,可以使用药物治疗来缓解抽动症的症状。但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要在充分了解药物副作用和适应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选用。同时,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用药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剂量。
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有规律,早睡早起,不能熬夜,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其次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在学习上不可过于紧张,也不能放松。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间,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能总是依靠父母老师来安排。同时要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要过多地关注孩子的成绩,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3、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
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对于抽动症儿童来说,饮食的注意事项非常重要。如果吃太多含有咖啡因、可卡因和酒精等的食物,会使患儿出现兴奋和焦虑的情绪,不利于抽动症的治疗。抽动症患儿平时要少吃辛辣、油腻、油炸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多吃富含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另外,饮食尽量清淡一些,尤其是要避免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这类食物对儿童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容易引起儿童肥胖。
4、进行心理护理
1.抽动症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有焦虑情绪,要多关心体贴患儿,鼓励患儿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抽动症状会给孩子带来不愉快的心情,家长要及时给予疏导和安慰。对性格急躁的患儿,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3.鼓励患儿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生活内容,从而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4.当孩子抽动时,要耐心解释疾病的性质和特点,给予精神安慰和支持。对情绪容易激动、暴躁、性格执拗、不服管教、学习成绩不好等不良性格特征者,家长要正确对待,加强教育引导,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和性格缺陷。
5、加强疾病知识宣教
抽动的发生,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如患儿遭受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等不良刺激,学习紧张、考试压力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的症状。因此,应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使患儿及家属了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和预防复发等。
6、社会支持
抽动症儿童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家庭、学校、朋友和社会都要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帮助。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人们对抽动症的认识,消除歧视和误解,让抽动症儿童融入社会,享受平等的待遇。
总之,抽动症儿童的护理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饮食、心理护理、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和社会支持,有望缓解抽动症的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同时,要关注抽动症患儿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