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传统和现代医疗方法中,中医治疗一直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古往今来传承至今。儿科古时称“哑科”,并且古代就有“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的说法,小儿疾病问诊难,治疗难配合,是儿科治疗过程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早在东汉时期,《伤寒论》中记载医圣张仲景用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甚效。古为今用,特别是对于小儿疾病治疗,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运用各种中药内服和外治疗法,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加强调身体的整体调理和疾病预防。在这些治疗方法中,中药直肠滴入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给药方式,其不仅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特色,也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小儿疾病中医特色疗法之中药直肠滴入的优点及适应症
1.中药直肠滴入的最大优点之一是中药通过结合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开具中药处方,药物能够直接通过直肠黏膜吸收,绕过肠胃和消化酶的作用。这一特性尤其适合于消化系统功能不稳定或受损的患儿。由于小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于某些药物可能无法有效分解吸收,或者药物本身对肠胃有刺激性,通过直肠给药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此外,直肠给药还能规避药物经过肝脏代谢时的首过效应,这意味着更多的有效成分能够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提高治疗效果。
2.中药直肠滴入法适合于口服中药困难患者。对于不愿服中药,服药容易呕吐的孩子、意识不清、有吞咽困难的患儿来说,直肠给药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与此同时,直肠给药具有毒副作用少、操作简单方便无痛苦的特点,易于家长和小儿接受。
3.中药直肠滴入的吸收速度与鼻粘膜给药、静脉给药效率相当,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度高。研究表明,某些药物通过直肠给药后,约30分钟内即可有95%的有效成分被吸收进入体内循环,与静脉给药的快速反应相似。这一特性对于疗效来说极为重要,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药效,提高治疗的时效性。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功能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粘膜吸收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二、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三、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行血循环。
4.中药直肠滴入法能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对胃黏膜及肝、肾的负担。由于药物能够直接到达病灶,这不仅提高了用药的效果,还减少了所需药量,缩短了病程。对于长期需要服用药物治疗的慢性疾病患儿,这种给药方式减少了药物对其他器官的潜在损伤,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二、直肠滴入方法及操作
中药直肠滴入法是一种将中药药液煎煮好后使用器具通过肛门输送药物至直肠内进行吸收利用的给药方式,在中医治疗小儿疾病中,这种方法因其独特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中药汤剂是直肠滴入法的基础。根据中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方剂,使用煎药机将中药饮片按煎煮要求煎煮并打包封装成50-100ml的药液,方便药液贮存和使用。为了确保药物的最佳吸收和患者的舒适度,需要将所需直肠滴入的药液冷却或加热至30-38℃。这一步骤尤为重要,因为适宜的温度不仅能促进直肠黏膜对药物的吸收,还能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造成直肠粘膜刺激,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不适感。将温度调节到适宜后,将中药液抽吸到灌肠器具中。在这一环节中,操作者需要避免药液被污染或浪费。动作轻柔将药液缓慢注入小儿直肠内。这一过程中,患儿毫无痛苦体验。然而,这一方法的操作需要严格遵循上述步骤,操作者需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中药直肠滴入法的细致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疗法在小儿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其操作简便效验高优势。它不仅能够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加快治疗效果,而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为小儿疾病的恢复提供了更多的便捷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