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发热患儿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

时间 :2024-04-08 作者 :​ 王慧芬 来源:巨野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发热是生病常见症状,轻度发热主要是人体调动免疫系统抵抗疾病的防御反应,此时给予药物退热干预可能会影响患者体温及其临床症状,导致疾病热型改变进而影响疾病诊断准确性。造成小孩发热的原因较多,一般对于轻中度发热患者主要采取物理降温调控,对于长期高热、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不良症状的患儿则应视情况使用药物降温。那么当家中小儿发热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发热患儿家庭护理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下文将详细论述。

1. 基础护理

家长应关注家中环境,保持患儿生活环境安静,定期开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检查患儿衣被根据当时的气温适当增加衣物,不能够过或过薄,以免导致患儿发热情况家中。若观察到患儿大量出汗则应及时为其擦拭并更换干燥清洁的衣物,每次用餐之后应帮助患儿清洁口腔,避免食物残渣遗留。部分患儿可能会在发热基础上出现咳嗽、呼吸加快、腹泻等症状,家长应遵医嘱用药或适当增加患儿饮水量,改善其临床症状。治疗恢复期,家长应监督患儿规律生活,注意休息和防风,避免受凉。

2. 降温处理

通常对于轻中度发热(体温<39℃)的患儿首选物理降温法,尤其是对于发热持续且出现脱水、休克等症状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解热药物进行降温,同样需采取物理降温措施。解热降温的药物服用之后会造成身体大量出汗散热,此时患儿的脱水和休克等症状会加重,增加身体负担。常见的物理降温法包括乙醇擦浴、四肢大动脉处置冰囊、口服温开水等,注意降温过程中还应补充水分,减轻或预防脱水、休克。若患儿降温过程中持续出汗则要警惕离子紊乱,家长应遵医嘱补充离子,保持内环境稳态,也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毛巾沾湿凉水后对额头或颈部进行湿敷,持续5~10min后更换1次毛巾。

3. 饮食护理

孩子在发热时,由于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因此需要增加饮水量。饮用凉开水即可满足身体所需,不建议喝冰水,因为发热时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已经减弱,冰水可能进一步刺激胃肠黏膜,不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如果孩子的发热是由风寒引起的,可以尝试熬制生姜和葱段的水来驱寒。发热期间患儿的消化功能会减退,因此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稀饭、粥、烂面条等。高脂肪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负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应尽量避免。同时,鼓励孩子多吃水果和蔬菜,这些食物有助于保持肠道通畅,维持胃肠功能的正常运作,并且富含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4. 科学用药

药物治疗发热需对症,一般情况下轻中度发热无需口服药物降温,但对于中度或高热且伴有其他症状的患儿则应及时用药,在短时间内达到降温目的,缓解患儿不适。布洛芬是抗炎、解热、镇痛的常用药,小儿建议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可在短时间内解除患儿高热状态,降低药物副作用。若患者同时存在咽喉肿痛的症状则可使用小儿咽扁颗粒清热利咽、解毒止痛,缓解其临床症状。

5. 心理疏导

小儿发热患病后,很多家长会陷入自责、焦虑、紧张等情绪中,这些负面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状态。因此家长自己应当树立积极的护理理念,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倾听患儿的内心想法,关注患儿因生理病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为患儿讲故事、播放动画片,转移其注意力,用自己的积极心态影响患儿,解除双方焦虑、抑郁或悲伤的状态,促进患儿的快速康复。小儿发热时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或感染状态,家长应让其卧床休息及时补充水分、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预防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综上,导致小儿发热的原因较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发热后无需惊慌,应仔细观察小儿症状,根据其不同表现、发病原因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多种措施,同时监测患儿体温变化,为其补充水分和营养,警惕降温并发症,安抚患儿内心,以积极的心态影响患儿,提高治疗效率。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