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之所以可以起到消除疼痛的作用,主要就是使用麻醉药物阻断痛觉信号传输。大脑无法接受疼痛的信号,全身都无法感觉疼痛。孕妇手术时需要使用麻醉药物、技术等,提升整个手术过程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在消除手术不适、疼痛感的基础上,打造良好的手术条件,从根源上保障母婴安全。
孕妇手术的麻醉概述
1.从大规模流行病学分析不难了解到,妊娠妇女的手术不会增加胎儿出现畸形的机会,但是会使得流产概率随之增加。导致术后流产、早产的核心因素就是实施手术的类型,其中腹部手术对胎儿、子宫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婴儿低体重与产科麻醉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需要手术的疾病有直接的联系。低体重儿主要代表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因素导致的。具体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应当结合孕妇的病情、拟行的手术决定。母体如果应激反应严重,则不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麻醉方式包括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区域阻滞。局部麻醉适合对患者进行浅表、局限手术,如进行体表肿块切除。局部麻醉给胎儿、孕妇产生的影响不大,但是也要有效地把握实际用药的剂量与浓度。全身麻醉方式适用于复杂的手术,如剖腹产。全身麻醉应当对药物使用量、给药的时间进行把控,并且减少胎儿潜藏的风险。区域阻滞如椎管内阻滞,适合盆腔、下肢部位手术。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减轻孕妇的疼痛感,避免对胎儿产生影响。
2.根据孕妇的实际情况,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了解手术的必要性,确保手术对母婴安全。结合生理变化、并发症等,对麻醉风险等级进行准确地评估。制定合理的麻醉计划,结合手术类型、麻醉风险等级,不断优化与调整麻醉方案。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工作,具体包括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合并症检查。结合手术的类型与麻醉的形式,对禁食水的时间进行妥善地安排。结合孕妇合并症情况,进行正确的术前用药,如维生素感染预防,积极的进行心理疏导,改善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3.麻醉诱导,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孕妇麻醉的时候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麻醉类药物,如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诱导的时候,结合孕妇的手术需求、生理变化情况,对麻醉深度进行有效把控,避免出现过深呼吸导致患者出现循环波动、呼吸抑制的情况。实行气道护理,避免出现误吸、窒息的情况。
4.麻醉维持,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处于麻醉状态下,孕妇容易产生血流动力学波动的情况,应当对其心率、血压等指标进行监测,还需要对实际补液量、麻醉的深度进行调整。在麻醉的时候,确保其呼吸畅通,避免呼吸抑制、缺氧。结合手术的基本需求、疼痛反应情况,合理化的使用镇痛药物,使得孕妇的痛苦明显减轻。
5.麻醉苏醒,要进行苏醒期监测,孕妇在麻醉期容易发生多方面的不良反应,需要对其生命体征、意识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苏醒期孕妇可能出现支气管痉挛、喉痉挛等不良反应,需要确保呼吸道通畅,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案。孕妇在苏醒期,可能存在疼痛反应,需要结合疼痛程度,孕妇的基本情况,提出合理镇痛措施。
孕妇手术的麻醉注意事项
注重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子宫血流对血管活性药物相对比较敏感,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多巴胺都不适用于母体低血压治疗。虽然可以提高血压,但是能减少子宫血流,应当选用麻黄碱或者小剂量的去氧肾上腺素。术前合理的用药,提出镇痛、镇静、防止误吸的各项措施。避免过度通气,宫内窘迫的胎儿无法增加氧摄取,仅仅能将血流分配到关键的脏器器官,提升母体吸入氧的浓度,切实改善胎儿的氧合情况。过度通气会使得子宫血流速度放缓,氧离曲线左移,影响胎儿对氧气的摄取。加强胎儿监测,手术、药物都可能会对子宫收缩、胎盘灌流产生影响,对胎儿安全产生影响,胎心变异、胎儿心率也是反映胎儿状况好坏的关键参数。在不干扰手术视野的基础上,对孕20-24周孕妇实行间断性、持续性的胎儿监测。如果胎儿心率速度比较慢,则要增加孕妇氧气供应。胎儿监测也可以对降压、体外循环、容量明显变化时母体灌注情况进行评估。术后应镇痛良好而非镇静,有利于孕妇早期活动以防止血栓,及时发现和处理流产、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