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化学治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

时间 :2024-03-28 作者 :​ 李喜梅 来源: 东明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随着人均寿命增长、生活行为方式等环境因素的改变,恶性肿瘤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和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癌症控制已被列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卫生战略重点。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目前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均属细胞毒性药物,也就是直接破坏细胞结构的药物。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间缺少根本性的代谢养异,因此,所有化疗药物都可不同程度地损正常细胞,进而出现各种毒副反应。

一、常见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多数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剂量限制性毒性,化疗药物可诱导骨髓中分裂旺盛的造血细胞凋亡,主要包括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的减少。

2.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毒副作用。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或刺激大脑呕吐中枢可引起恶心、呕吐;对细胞分裂旺盛的口腔黏膜细胞的直接损伤和继发性感染可导致口腔黏膜炎;对肠道黏膜的急性损伤导致的肠道吸收和分泌失衡可引起腹泻。

3.脱发:化疗药物可以损伤产生头发的增殖期毛囊细胞,可以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脱发。脱发可发生于化疗后的数天至数周内。

4.心脏毒性:心脏毒性包括急性心肌毒性和慢性心肌病变两类,急性心肌毒性可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一般可在停药后自行恢复;慢性心肌病变则较为严重,可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包炎等。

5.肝毒性:几乎所有类型的化疗药物都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肝损伤可以是急性、一过性的,如药物性肝炎、静脉闭塞性肝病;此外,也可因长期用药引起慢性肝损伤,如肝纤维化、脂肪变性、肉芽肿形成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

6.肺毒性:多种化疗药物可导致肺、气道、胸膜和肺循环系统的损伤,最常见的药物性肺损伤为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化。

7.神经毒性:化疗药物可以造成中枢和外周神经毒性。中枢神经毒性可表现为急性的非细菌性脑膜炎以及慢性进展的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外周神经毒性包括感觉和运动神经损伤。感觉神经损伤可表现为四肢末端的感觉异常、感觉迟钝、烧灼感、疼痛和麻木,运动神经损伤可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如影响自主神经,可出现膀胱张力减弱、便秘甚至麻痹性肠梗阻。

8.泌尿系统:毒性化疗药物的泌尿系统毒性包括肾实质损伤及泌尿道刺激反应。前者多由化疗药物直接损伤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或肾的微循环系统所造成。后者主要是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的代谢产物刺激膀胱所致的出血性膀胱炎。

二、化疗不良反应的防治

1.多饮水:化疗过程中或化疗后多饮水可以加快药物在身体内的代谢,减轻常见的肝肾心肺功能损伤。

2.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一般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等。避免受凉能减轻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概率。一些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系统反应的药物,如奥沙利铂,需要注意保暖,一旦在应用过程中受凉,可出现肢体麻木,给予甲钴胺或维生素B6可减轻症状。

3.药物防治:在化疗过程中可预防性应用止吐药物如阿瑞匹坦、昂丹司琼、异丙嗪;保肝药物如谷胱甘肽、甘草酸镁。若患者需要应用顺铂或奈达铂等肾功能损伤较大的药物,可以通过多补液进行水化治疗。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应用呋塞米或螺内酯以减轻心脏后负荷,给予参麦注射液以营养心肌治疗。

4.定期复查:在化疗前常规检查血细胞分析、生化、凝血功能以排除治疗禁忌。在化疗结束后及时复查上述相关指标,若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降低,及时就近处理或联系主管医师,若出现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及时应用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白介素-11,必要时住院治疗。若肝肾功能损伤,给予口服保肝、降酶、改善肾功能药物,若损伤严重,可选择住院治疗。

综上所述,化疗是恶性肿瘤的常见治疗手段,化疗的副反应涉及全身的多个系统,并且各个副反应之间息息相关。对于常见的副反应进行及时的防治可以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对身体的损伤,进而为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提供保障,从而提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