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指的是结合疾病种类、病人临床症状及药学理论进行最佳药物的选择,拟定或是调整用药方案,以起到安全且经济实用的疾病防治、治愈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关于西药药剂合理运用的那些事儿!
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药物于体内过程包含吸收、分布和代谢、排泄等,此过程决定药物血药浓度及靶器官浓度,同时对药物效果有影响。①吸收:除静脉注射等给药方式外,其他给药方式均存在吸收过程。②分布:药物分布速度依赖于组织器官血流速度及药物亲和力。大部分药物可与血浆蛋白、体内单分子有机结合,进而形成药物-大分子复合物。③代谢:即生物转化。药物代谢酶系统,其牵涉种类繁多,于药物肝内降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约为60%普通处方药需要改酶系完成生物转化。④排泄:多经肾脏排泄。
药物作用影响因素
药物自身因素:结合药物理化性质拟定适宜剂型,具方便有效,安全平稳优势。如青霉素干粉状,其有效期限为2~3年,但水溶液平稳性极差,需现用现配,且易挥发、潮解。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大小决定着不良反应程度。针对半衰期较长药物,血药浓度位于平稳状态耗时较长,有可能会错过最佳的诊疗时机,建议首剂量加倍。
用药时间:通常而言,饭前用药吸收好,作用迅速,如促消化药,降糖药等;饭后用药,相对而言吸收较差,速度缓慢,但利于维生素B2、苯妥英钠等吸收。同时亦可降低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对机体胃肠道黏膜的刺激、损伤。
用药疗程:一般而言,病人需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用药才会发挥效果。人体持续多次用药后,反应会变得迟缓,需强化药物以维持原有效果,即耐药性。停药后消失,再用又会发生。不仅如此,在人体对于一些药物形成耐药后,对一些结构近似及作用机制近似药物亦会表现出耐受,即交叉耐受。
如何做到药物的合理运用
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如下:①起点过高,选择药物不合理;②抗菌药物运用过于集中;③擅自更改用药剂量,对品种予以频繁更换;④初次给药时间、途径及疗程不当;⑤注射药物频率过高。
抗菌药物合理运用原则
①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②结合病原种类、药敏试验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③依据药物抗菌作用及体内过程科学、合理用药;④基于病人病情况、抗菌药物特征等综合考量下进行诊疗方案的拟定,并明确抗菌药物给药频率及途径、疗程等。
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管理要点
①围术期抗菌药物,需严格限制I类切口手术防治性用药;②I类切口手术通常不预防性运用抗菌药;③严格掌握药物禁忌症及适用症;④术前0.5~2h亦或是麻醉开始时予首次用药,手术时间>3h亦或是失血量>1500ml,术中可再次用药,总预防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h,特殊情况延迟至48h;⑤头孢拉定用药剂量为1~2g,头孢唑林用药剂量为1~2g,头孢呋辛用药剂量为1.5g,头孢曲松用药剂量为1~2g,甲硝唑用药剂量为0.5g.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运用要点
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由于机体肝肾等功能发育欠佳,肝酶分泌不足,新生儿出现感染时需尽量防止用毒性强抗菌药,比如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及氯霉素等,如需必须运用,应做血药浓度测定。同时,新生儿期严禁运用具重度不良反应抗菌药,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同时禁止运用磺胺类、呋喃类药物。
因肾功能发育欠佳,经肾排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应当减量运用,防止药物于体内蓄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小儿时期
针对具明确指征且无其他毒性低抗菌药以便运用时,可采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严密监测用药不良反应。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对肾脏、耳部亦存在毒性,小儿于运用期间仍具明确指征时才可选用。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对于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影响骨骼发育,因此此药物不可运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妊娠期、哺乳期
四环素类与喹诺酮类等药物对胎儿具显著致畸、毒性作用,妊娠期防范运用;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等对母体、婴儿均有毒性,妊娠期严禁运用。妊娠期感染时可选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