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二、儿童为什么要预防接种?
婴儿出生后,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发育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低,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患各种传染病。尤其是6个月月龄以上的儿童,来自母体的抗体免疫逐渐消退,此时若接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孩子很容易被感染。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虽然成功率不是100%,但是多数疫苗的保护率>80%。由于受种者个体的特殊原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规定,凡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居民,依法享有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履行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义务。
三、疫苗预防疾病的原理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它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人体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特定的保护物质,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当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形成群体免疫,传染病的传播链被人为阻断,传播范围受到限制,减少了传染病扩散和蔓延的可能性。
四、疫苗的分类及使用原则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一)、免疫规划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计生部门组织开展的应急接重或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免疫规划疫苗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免疫程序执行。
(二)、非免疫规划疫苗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公民自费自愿受种的其它疫苗。像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身体状况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在接种时间上如有冲突的,原则上应优先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但在特殊情况下,用于紧急疾病风险的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如狂犬疫苗或其他需应急接种的疫苗,可优先接种。
五、疫苗的不良反应
接种疫苗后,因个体差异不同,接种后的反应程度亦不相同。按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相对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将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一般不良反应
一般反应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反应程度较轻,主要表现有接种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一般不需要处理或对症处理即可恢复,反应呈一过性,不留永久性损害。
(二)、异常不良反应
异常反应极为罕见,反应程度相对较重,一般需要临床处理,但它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反应相对较重,绝大多数反应能恢复,亦不留永久性损害。
六、儿童预防接种前后注意事项
(一)、接种前给孩子穿宽松的衣服,如实告知医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感冒发烧、腹泻、过敏等症状,可以适当延后接种;
(二)、接种当天和接种后不要给孩子洗澡,以免针眼没有完全愈合感染及孩子感冒发烧和疫苗接种发生偶合反应;
(三)、接种疫苗后要让孩子多喝水,避免剧烈活动,饮食以清淡为主。
(四)、严格遵守留观三十分钟,以免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无不适之后再离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