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和脑梗死等均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就是凝血项目,接下来小编将为你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1.血脂水平指标
1.1TC和TG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脂代谢紊乱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血脂包括三酸甘油酯和总胆固醇。高 TG可致内皮功能紊乱、泡沫细胞形成,并诱导炎症反应,促进 AS进展。
1.2HDL-C保护心脑血管和LDL-C促动脉粥样硬化
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呈负相关,提示HDL-C对心脑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1.3Lp-PLA2血管炎性标志物
磷脂酶A2 (Lp-PLA2)主要由巨噬细胞及 T淋巴细胞合成,它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炎性反应标志物,性质稳定,能反映神经和体液变化,参与 AS发生进程。
2.心肌酶谱与心肌损伤
2.1CK-MB诊断特异性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属于肌酸激酶 CK的一个亚型,对心肌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较高。
2.2BNP心力衰竭、Cys-C肾功能损伤指标
脑钠肽(BNP)具有促尿和舒张血管作用,可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所致血管收缩,是心力衰竭(HF)重要的诊断指标。脑钠肽与NT-proBNP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相当,但其半衰期比 BNP长,受药物影响小。Cystatin C (Cystatin C,Cys-C)是肾脏损害的早期标志物。血清中NT-BNP、Cys-C等多项指标的联合测定,可以提高心衰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2.3hs-cTn早期发现心肌细胞的微小损伤
近年来,高灵敏的肌钙蛋白(hs-cTn)作为心肌损伤早期检测的重要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hs-cTn已被《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推荐为心肌标志物,并于2021年9月29日发布于《2018年第4版全球急性心肌梗死(AMI)通用定义》。
2.4AST、LDH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心肌标志物的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目前临床上首个用于 AMl诊断的心肌标志物。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b)被广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2.5HCY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风险评估
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高危人群中动态监测 HCY水平可以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HCY 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在机体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清 HCY水平对预测和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6HbA1c高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反映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是一种有效的血糖监测手段,高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半暗带的自由基生成、细胞外酸化等密切相关,并造成神经血管损伤及血脑屏障损伤,造成再融合损伤。
3.凝血指标
PT、TT、APTT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一些凝血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是凝血功能的指标。APTT主要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PT主要用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与凝血因子关系密切。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在发病后数小时内,血液循环中有大量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使机体发生继发性纤溶亢进及血液高凝状态。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内源性凝血因子通过内皮损伤进一步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因子,消耗 FIB形成纤维蛋白,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结束语: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凝血项目的作用巨大,能够辅助医生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患者自身也要加强和临床医生的合作,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才能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在阅读完上述内容后,能够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