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查在临床是一项常见血液检查,这种检查主要是用于评估血液凝固的过程,以帮助医师了解我们身体的血液凝固能力,以及评估有无出血或血栓形成等风险。
1.常见的凝血检查项目
常见的凝血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在出现凝血功能的异常时可能会有出血表现,在进行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防止在手术期间患者出现大出血的情况。人体中的凝血因子起到比较重要的止血功能,当凝血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体可能会出血,当凝血因子过于活跃时,有可能会出现血栓的风险,所以凝血功能检测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非常重要。
2.人体凝血过程
人体的凝血过程分为三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的发生是在血管受伤后组织因子释放所引发的,组织因子会与因子VII结合,形成复合物,并激活因子X,这个途径较为简单,是在受伤后早期就会迅速启动的凝血过程。另一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这种凝血是人体内部血液因素引发的,并不依赖组织因子,其会从因子VII开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进行,这个途径相较于外源性途径要复杂,并会涉及其中多个凝血因子的激活。最后是共同途径,不论是外源性还是内源性途径,在因子X被激活后,都会进入共同途径,激活的因子X在形成复合物后,复合物会将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在一系列复杂变化后就会形成纤维蛋白,并形成血栓,以堵塞受损的血管,防止血液流失。
2.凝血检查的各项检测标准
2.1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是在被检者的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正常范围是11—13秒,如果超过正常对照值三秒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常见于先天性的凝血因子缺乏,还可见于严重的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和使用抗凝药物等。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表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DIC的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等,均有可能存在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的情况。
2.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正常范围是31—43秒,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秒以上为异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常见于凝血因子12、11、9、8、10、5、2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同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也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冠心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前的状态。
2.3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所需要的时间。正常范围在16—18秒。凝血酶时间延长,常见于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另外,血液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肝脏疾病,凝血酶时间也会延长。
2.4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也叫凝血因子Ⅰ,可以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凝胶,纤维蛋白原在肝脏合成,在血中循环,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低和疾病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人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异常升高后会增加血栓风险,这很容易导致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等病,而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异升高则与炎症等因素有有关。与之相反的是,低纤维蛋白原同样会增加疾病风险,尤其是会增加出血风险,这种情况可能是遗传性的,如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亦或是获得性的,如严重肝病所引发,并且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还会导致手术或者创伤后止血困难等问题的发生。
3.凝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凝血检查对于血栓形成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便血,或者是咯血的患者,需要做凝血检查来确定引发病因的因素,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做凝血检查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现象,另外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通过做凝血检查可以判断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4.结束语
总之,凝血检查对于预防和治疗凝血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很重要,通过系统的检查,医师可以及时发现我们存在的健康问题,所以在进行凝血检查时一定要积极配合,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