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的总目标是去除病因,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一、胃食管反流一般治疗措施
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控制,但是单纯生活方式的改变,无法治愈胃食管反流病。改变生活方式包括:严格控制体重,戒烟,戒酒,规律饮食,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反流症状的食物。
二、胃食管反流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1、抑制胃酸治疗
(1)组胺H2受体拮抗剂。作用于胃酸分泌的其中一个步骤,抑酸效果不及质子泵抑制剂,常用的药物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咪替丁等。
(2)质子泵抑制剂。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常见药物包括艾司奥美拉坐、奥美拉坐、兰索拉坐、雷贝拉、潘妥拉坐及艾普拉等。我国专家共识及诸多国外指南,均推荐将质子泵抑制剂(PPI定为首选药物,疗程8。通常PPI的抑酸作用在数日内即可发挥,但由酸反流引发的食管对胃酸的反流高度敏感则需抑酸治疗8周,甚至12周,因此治疗需要一个有效的时段方能显现效果。
2、促动力治疗
促动力治疗非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疗,部分患者合并胃排空障碍,胃的容受性受损,此时可加用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及西尼必利等作为抑酸药物的补充。
3、黏膜保护剂
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临时缓解症状,这类药物包括铝碳酸镁、海藻酸钠及硫糖铝等。
4、抗焦虑抑郁药
部分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表现为紧张、睡眠障碍等,可在常规药物上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二、胃食管反流手术治疗
若患者确诊胃食管反流病,抑酸药物治疗有效但不愿意长期服药,或者合并食管裂孔汕导致症状反复可考虑行手术治疗。食管外症状如反流性咳嗽、反流性哮喘、反流性胸痛等,目前尚未能明确其手术治疗的效果,因此需谨慎选择手术。目前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及内镜下抗反流手术。
1、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对于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临床研究证实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长期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
2、内镜下抗反流术
主要有射频治疗、注射或植入技术和内镜腔内胃食管成形术3类。
(1)射频治疗是一种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在胃镜的引导下将一根射频治疗导管插入食管,将射频治疗仪电极刺入食管下括约肌和贲门肌层,多层面、多点对胃食管结合部位进行烧灼。通过热能引起组织破坏、再生,诱导胶原组织收缩、重构,并阻断神经通路,从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厚度和压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以达到改善反流症状的目的。近期疗效明确,缺乏远期疗效观察。
(2)内镜下注射治疗是在内镜下用注射针于食管下段一贲门局部黏膜下注射生物相容性物质或硬化剂,以增加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达到抗反流的目的。注射疗法效果不明确,目前应用较少。
(3)内镜腔内胃食管成形术目前方法较多,常用的经口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疗效明确,但远期疗效缺乏观察。此外,近年来还有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腹腔镜下磁环植入术等,有待进一步观察其疗效。
四、胃食管反流中医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理机制为胃失和,一些中医治疗在促进肠胃运动、肠胃排空、止呕、止痛方面效果良好,可在正规医院的中医师指导下接受治疗。
五、胃食管反流其他治疗措施
心理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加重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心理治疗是该病治疗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心理治疗包括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使患者增强对疾病的了解,正确调控身体的反应和情绪行为,使患者的疾病症状及情绪体验得到改善,鼓励患者面对疾病等。主要目标是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使患者情绪变得积极、健康,使治疗过程顺利,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