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是通过采集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内产生的射频信号,经过计算机后处理形成图像的一种无创性影像诊断技术,国际上于1982年正式投入临床应用,与以往的影像检查手段相比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安全无辐射的优点。本文就我们在日常工作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做初步探讨。
1.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
1.1磁共振主要是对实质性脏器进行扫描和诊断,比如颅脑、脊柱、骨骼、肌肉、腹部脏器、子宫、前列腺等。但是针对消化系统的空腔脏器,比如胃肠道,还有呼吸系统的肺,这种含气体较多的器官,磁共振的成像效果都不理想,此时就需要借助于CT、彩超、胃镜、肠镜等方式来进行检查了。
1.2磁共振的扫描时间一般要长于CT和X线片(特殊检查除外),单一部位需要15-20分钟,并且需要被检查者在这段时间内保持静止不动。这对患者的配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婴幼儿、癫痫患者、急危重症、昏迷躁动、疼痛不适无法配合的患者就不建议进行磁共振检查。对于能够配合的患者,在进行比如颈椎、口咽的扫描时,也要避免吞咽口水,产生吞咽伪影。在扫描腹部的时候,需要配合工作人员或机器的指令,进行屏气扫描,屏气时间约18-20秒左右,在扫描之前可以进行屏气的训练。
1.3磁共振扫描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会引起部分人群的不适。噪音形成的原因是成像过程中,线圈在梯度场切换时产生了高频震荡,因此被检者需要佩戴耳塞或者无磁性防噪耳麦。目前部分机型中已经出现了降噪检查序列,但通常应用在儿童的检查序列中,同时,噪音的降低是以成倍的延长检查时间作为代偿的,这对于绝大多数被检者和检查机构来说得不偿失。
1.4磁共振的主体结构是一个圆筒状半封闭的磁体线圈,人需要平卧或者俯卧在机床上进行检查,有典型的幽闭恐惧症,有严重的肢体或脊柱畸形者致使无法平躺者,可能无法进入磁体内或在磁体内无法进入床位进行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的扫描。
1.5正如前面所说,磁共振主体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因此在进入扫描间的时候,不仅仅是患者,连同进入的工作人员、陪同家属都需要除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包括但不仅限于手表、手机、钥匙、磁卡、手机、硬币、金属刀具等,尤其是患者的监护仪器、氧气瓶、担架车、手推车等,严禁进入磁体间,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磁共振检查禁忌症
除了以上事项,MRI检查有着明确的相对禁忌症和绝对禁忌症,这些禁忌症轻则影响扫描效果,重则损伤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不论是被检者还是检查者一定要严格遵守。
2.1磁共振检查绝对禁忌症
安装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中枢神经系统的金属止血夹;人工耳蜗;药物注射泵;铁制气切管;发热提问39℃以上患者。
2.2磁共振检查相对禁忌症
体内有金属植入物或金属假体:骨科植入器材、骨钉与人工关节;心脏起搏器及人工瓣膜,动脉瘤夹,血管内支架;人工耳蜗,义眼,胰岛泵,微输液泵,胆道、胃肠道及泌尿道支架,宫内金属节育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当明确植入物为非铁磁性物质,如钛合金,且不在心脏、大血管及眼球等部位时,可在1.5T及以下磁场强度的机器上进行检查,但须在检查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一旦产生不适应立即终止扫描。
此外针对妊娠患者,一般不认为怀孕是磁振检查的绝对禁忌,但妊娠期前三个月是胎儿各器官形成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应依病况是否有迫切需要慎重选择。另外,不宜对孕妇注射对比剂做增强检查。
综上所述,磁共振由于无辐射,软组织对比度高等优势,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其成像原理的特殊性,其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患者和家属要严格遵守安全规则,互相配合,才能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顺利地完成磁共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