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检查,也叫做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核磁共振检查的基本原理就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射频脉冲停止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而这整个过程就是核磁共振成像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彻底摆脱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害,还参数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能对软组织有较高的分辨力。
1、核磁共振检查的特点
(1)绝大部分病例不需要使用造影剂,少数病例目前使用的造影剂为金属钆的螯合物,叫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二甲基葡胺盐,简称Gd-DTPA,安全较高,目前在临床上,并未出现严重反应情况,如死亡等。
(2)对人体没有任何放射性损害,可多次检查。
(3)对软组织的反差大,具有高分辨力,对确定炎症、水肿、肿瘤等病变范围十分明确,特别是对外科确定手术范围,能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
(4)由于核磁共振现象直接反映人体内水分子中质子的周围环境状态和分子结构中的位置,这就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生化病理状态和信息,从而可以对人体内的水肿、感染、炎症、变性等后来形成的形态学上的变化之前进行早期的诊断,或超早期诊断。
(5)信息量大,常用的自旋回波程序,最基本的就有三种图像,即质子密度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
(6)可多方位、多层面成像,以二维、三维方式显示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不仅能达到定位诊断,对定性诊断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核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状
(1)全身软组织病变。如感染、变性病变、肌肉、结缔组织的肿瘤、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借助核磁共振检查,均能准确定位和定性。
(2)骨与关节。如骨内感染、肿瘤、外伤的诊断与病变范围,特别是对一些细微的改变,如骨挫伤等,具有较大价值;关节内软骨、韧带、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变及骨髓病变,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有较高诊断价值。
(3)盆腔脏器。如子宫肌瘤、子宫其它肿瘤、卵巢肿瘤等;盆腔内包块的定性定位,直肠、前列腺和膀胱的肿物等。
(4)腹部器官。如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可应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腹内肿块、腹膜后的病变等均可应用核磁共振检查。
(5)胸部病变。纵隔内的肿物、淋巴结以及胸膜病变等,应用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显示肺内团块与较大气管和血管的关系等。
(6)心血管系统。核磁共振检查可用于心脏病、心肌病、心包肿瘤、心包积液以及附壁血栓、内膜片的剥离等诊断。
(7)核磁共振检查可应用于神经系统病变。脑梗塞、脑肿瘤、炎症、变性病、先天畸形、外伤等,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准确、及时,可发现早期病变。
3、核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
患者检查前持申请单到登记室登记,然后去核磁共振室预约检查时间,签磁共振检查前患者确认表及MR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做好必要的检查前准备:
(1)首先做磁共振检查前尽量穿宽松舒适的棉质衣服,摘掉所有的饰品,确保身上没有任何铁磁性物品,比如手机、手表、钥匙、打火机、硬币、磁卡、眼镜、发卡、别针、磁疗内衣等,有手术史的患者要明确术中是否放置有金属夹板、钢板、钢钉、人工股骨头、心脏起搏器、电子耳蜗、人工瓣膜、支架等植入物,如有必须明确植入物的材料以判断是否可以做磁共振检查,另外如果有假牙、避孕环等也要提前告诉工作人员。
(2)做腹部检查或者增强检查的患者,需要禁食禁水4-6小时,如果做胆胰管成像则需要禁食禁水8小时,其他如中枢神经系统、五官、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检查可以不用空腹。
(3)做上腹部检查的患者检查前应配合医师进行呼吸训练,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
(4)由于磁共振检查时间长,噪音大,患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及无法保持长时间不动的患者不适合做磁共振检查,如必须要做可根据临床医师的医嘱适量应用镇静剂。
(5)做增强磁共振检查的患者要了解其过敏史,既往有对钆剂过敏的患者禁止做增强检查,增强检查前需签署MR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
(6)女性做乳腺磁共振检查时尽量避开月经期。妊娠妇女慎做检查,如有可能怀孕者,请告知检查医生。
(7)各种危重病患者,如外伤或意外发生后的昏迷、烦躁不安、心率失常、呼吸功能不全、不断失血及二便失禁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