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遵循“四早原则”,产后出血该如何处置?

时间 :2024-02-17 作者 :唐彩丽 来源:​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当前,产后出血依旧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绝大部分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产后出血要遵循四早原则,下面就简单进行介绍分析,了解怎样处理产后出血。

1何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分娩产妇出血量≥500ml、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出血量≥1000 ml,或者失血后伴有低血容量的症状或体征。

2产后出血治疗四早原则

2.1尽早呼救及团队抢救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该尽早呼救,包括向有经验的助产士、上级产科医师等求助,启动产后出血抢救流程;发生严重产后出血时,及时组建多学科抢救团队,包括经验丰富的产科医师、助产士及护士、麻醉科医师、妇科医师、血液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放射介入科医师等。

2.2尽早综合评估及动态监测

产后出血抢救过程中要尽早开展全面的动态监测和评估,不仅要准确估计出血量,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保暖,重视SI的变化,一旦SI>0.9,要高度警惕。还应开展基础性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气分析等,做好动态化监测,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记录尿量等。

2.3尽早针对病因止血

快速寻找并确定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止血治疗,这是控制产后出血的关键。宫缩乏力者积极促宫缩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止血;产道损伤者,尽快确定损伤部位,及时修补止血;胎盘因素导致出血者,根据胎盘具体问题精准处理;凝血功能障碍者,针对性补充凝血因子。

2.4尽早容量复苏及成分输血

产后出血在减少循环血容量的同时,也使红细胞及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丢失,因此,要及时合理的容量复苏及成分输血,必要时采用加温输注,这是维持和恢复循环血容量、携氧能力及凝血功能的重要措施,控制输入过多晶体液,避免进一步发生稀释性凝血障碍、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3产后出血原因针对性处理

3.1子宫收缩乏力

对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可通过子宫按摩或压迫法,经腹按摩或经腹、经阴道联合按压,直到子宫恢复正常收缩且能保持收缩状态为止,配合使用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若以上治疗效果不佳,要结合产妇情况以及医师熟练程度选用子宫压迫缝合术、盆腔血管结扎术、子宫切除术等治疗。

3.2产道损伤

3.2.1阴道及会阴裂伤

在保证照明良好前提下,明确损伤部位,观察是否有多处损伤。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缝合时注意恢复解剖结构,阴道裂伤应在超过裂伤顶端0.5cm处开始缝合,必要时使用麻醉。

3.2.2子宫颈裂伤

子宫颈撕裂小于1cm且无活动性出血者,不需要特殊处理。撕裂超过1cm伴活动性出血者,要马上缝合。

3.2.3子宫体内翻

产妇无严重休克或出血,子宫颈环尚未缩紧,可立即将内翻子宫体还纳,有困难者要在麻醉后还纳。如经阴道还纳失败,可改为经腹子宫还纳。

3.2.4子宫破裂

立即开腹行手术修补或行子宫切除术,同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3.3胎盘因素

胎儿娩出后,要等待胎盘自然娩出,必要时由经验丰富医师控制性牵拉脐带协助胎盘娩出。

3.3.1胎盘滞留伴出血

对胎盘未娩出且伴活动性出血者须立即排空膀胱,行人工剥离胎盘术,并加用强效宫缩剂。

3.3.2胎盘残留

对于胎盘、胎膜有残留患者,应用手或器械清理,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子宫穿孔。

3.4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

如果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特别是DIC,要迅速补充相应凝血因子。

3.4.1血小板

产后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时,若血小板计数低于(50-75)×109/L或血小板降低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情况时,要考虑输注血小板,保证血小板水平维持在≥50×109/L。

3.4.2新鲜冰冻血浆

建议输注剂量为10ml/kg-20ml/kg,直至临床止血或获得凝血试验结果以助后续治疗。

3.4.3冷沉淀

输注冷沉淀主要是对纤维蛋白原缺乏情况进行纠正,如若纤维蛋白原水平≥2g/L,一般不需要输注。

3.4.4纤维蛋白原

输注纤维蛋白原1g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增加0.25g/L,1次可输注纤维蛋白原4g-6g。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