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某,男,29岁,因不慎从高约5m处摔落致左大腿处疼痛,且呈持续性刺痛,不能站立及行走,左髋部无疼痛,无意识障碍、头痛头晕、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特殊不适,当即送至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当地医院摄股骨正、侧位X线片显示:左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急诊行左侧股骨牵引术+左下肢开放伤口清创术。术后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到上一级医院骨外科住院治疗,经骨盆、股骨X线检查显示:左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股骨近端未见明显骨折征象。CT检查显示:左侧股骨颈可见线性骨折影,骨折无移位,为隐匿性不完全骨折。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绝对禁忌证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手法+器械辅助复位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予以抗凝、止痛、消肿等常规治疗和康复功能锻炼,术后50d,X线片复查显示:内固定稳定,骨折块之间可见云雾状骨痂形成,左侧股骨颈处未见骨折移位;患者可扶双拐下地行走,膝关节屈曲可达130°。有朋友会问:“伤筋动骨一百天,不都是卧床休养就行吗?这个‘康复功能锻炼’是什么意思呢?”
康复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所谓康复功能锻炼是指在骨与关节的损伤中,除医生治疗外,患者自己锻炼、按摩、伸缩肌肉、活动关节来恢复肢体的正常活动就叫做康复功能锻炼。康复功能锻炼的目的在于恢复躯干和肢体各部关节固有的功能,防止由于出血而产生的关节挛缩、韧带短缩、肌肉僵硬、滑膜粘连等不利于关节活动的各种改变。即使关节周围已有血肿、水肿、机化,通过活动也可以使疤痕松弛、软化,不再影响关节活动。
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复位、固定和康复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个基本过程。复位和固定是治疗的核心,而康复功能锻炼是骨折术后肢体获得满意功能和疗效的保证。没有正确而积极的康复功能锻炼,即使复位和固定都很理想,也不能很好的恢复肢体的功能。此外,患肢制动超过3周,在肌肉和关节周围疏松的结缔组织变为致密的结缔组织,易至关节挛缩,卧床超过3-5周,肌力即减一半,肌肉亦出现废用性萎缩。
下肢骨折术后不同时期康复功能锻炼方法
①术后第1天:主动收缩下肢肌肉,小腿三头肌行等长收缩和等张拉升训练,持续15~20min/次,2~3次/d,行足趾跖曲和背伸训练,范围以患者所能达到的最大关节活动范围为宜,持续5~10min/次,5次/d。
②术后第2天:腓肠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等张拉伸训练,持续15~20min/次,2~3次/d;由家属或者责任护士对患肢足趾小关节行主被动训练,捏住关节以轻柔舒缓的方式将小关节进行360°旋转活动,持续15~20min/次,2~3次/d。
③术后第3~7d:拆除石膏后,对下肢行组抗力锻炼,去仰卧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逐渐加力,以有酸痛感的位置持续30s,再伸直肢体休息1min,再进行训练,持续15~20min/次,2~3次/d。取仰卧位,以自己能承受为宜,尽可能抬高患肢,调整为健侧卧位,将患肢直腿外展至最大限度,调整为俯卧位,患肢直腿后伸,持续15~20min/次,2~3次/d。
④术后第2~4周:借助器材下床行走,并逐渐过渡到自主行走,活动量以自己能耐受为宜。
⑤术后第5周:可行负重康复锻炼,先行屈膝、压腿,再根据自己承受能力开始进行独立行走,持续15~20min/次,2~3次/d,运动量逐渐增加,8周后可尝试爬楼梯、慢跑、登山、游泳等日常活动。
康复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活动以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为宜。严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端稳定的活动,康复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生理功能为主,锻炼时不应急于施行手法牵拉和对骨折部位的被动按摩,任何练习都不应引起剧痛。骨折延期愈合,关节内有骨折片及损伤性关节炎不宜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康复功能锻炼时避免引起患肢疲乏、疼痛,避免冲击动作和任何暴力,所有锻炼尽量在无痛范围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