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面对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时,医生通常要求患者在初次就诊时接受血液检验。采取血液检验能够通过其中的信息反馈身体情况,为各种血液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也能够根据其结果对其他疾病诊断与鉴别,属于医学检验中常用且基本的检验方式。那么,你对于血液检验了解多少?下面是关于血液检验的科普知识,肯定有你想知道的。
1什么是血液检验
一般情况下,血液检验项目包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等。血液检验如图1所示。血液检验虽然不是特异性检查,但是,当人体产生异常表现后,利用血液检验能够获得相关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图
1血液检验
2血液检验的意义
2.1实现对症治疗
血液检验可对多种常见疾病采取及时筛查与排除。其中,包含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发因素较多,可能由于病毒、细菌感染导致。对此疾病,利用血液检验了解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是否出现异常,可通过其分析患者病情。在人体中,白细胞反应敏感性强。当产生细菌感染后,白细胞计数会发生快速增加,白细胞计数减少为病毒感染,可依据其实际变化分析患者病因。若患者为病毒感染,常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当产生细菌感染时,主要以抗生素治疗。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有利于医生分析患者病因并采取对症治疗。
2.2反应病理改变
在人体中,血液出现不断循环,加入人体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某部位出现异常表现,采取血液检验能够立即将相应变化发现。在血液中,血细胞为重要组成。血细胞数量与质量改变可直接或间接体现患者的病理变化,对医生初步诊断患者病情有利。而且,血液检验指标的变化速度较快,在机体受到疾病影响后,血液检验指标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多次变化。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取重复抽血检查,可为医生诊断与治疗疾病及时提供准确信息。
3产生什么情况后采取血液检验
通常情况下,当感冒后需接受血液检验。采取血液检验可以掌握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改变,通过检查明确患者病因,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若发现孩子出现经常咬手指、脚趾的行为,应考虑其是否出现寄生虫,尽早前往医院接受血液检验。在血液检查中,当产生嗜酸性粒细胞后,有可能出现寄生虫,应由医生依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血液检查中,可了解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情况,利用上述两项指标能够分析患者是否产生贫血。当患者出现血红蛋白过低表现说明其贫血,应食用红枣等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在产生不小心磕碰之后,伤口出现不断流血,也难以止血,应接受血液检查,掌握患者的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含量和血液凝固存在联系,若血小板过于缺乏会导致血液凝固性受到影响,较难止血。
4血液检验的注意事项
在血液检查前一天晚上8点后不可进食,应保证禁食12小时,避免产生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在检查前3天,患者不能喝酒,酒精中的成分会导致检查结果受到影响,也不能食用油腻、高蛋白食物。睡眠与检查结果具有一定联系,在检查前一天应保证良好睡眠质量,避免熬夜行为,才能够得到较精准的检查结果。在血液检查前,不能参加较剧烈的运动,如,跑步、爬楼梯等。若出现剧烈运动行为,应在休息15分钟后采血。在抽血前应调整个人心态,在抽血过程中保持放松,以免由于紧张、恐惧等情绪的出现造成血管收缩,致使抽血难度提高。在抽血后,需在针孔处按压止血,不能按揉针孔处,以免发生皮下水肿。在完成抽血后若出现晕针情况,应平卧并喝水,在症状缓解后接受其他检查。
在临床中,血液检验是重要检查项目,操作流程较简单,可及时反映患者的病理改变,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参考。因此,应加强对血液检验的重视,积极了解血液检验的价值,也熟悉血液检验的流程与相关注意事项,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尽快得到检验结果,尽早诊断与治疗疾病,加快患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