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这是我们都知晓的。说到术中生命体征的检测,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心率、血压、血氧、脉搏等等。其实,还有一种指标往往会被人们忽略,那就是——体温。在术中体温监测时,很多人都会认为需要控制患者的发热,其实并不是。相比于发热,术中的低体温更加严重。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增加术中患者出现感染的风险,而且更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那么,在手术过程中怎样护理才能避免患者出现低体温呢?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些相关知识,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尽量减少手术时间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将局部或全部衣物褪去,将手术区域暴露出来,便于进行手术。但局部的暴露在长时间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因此手术时间的减少是预防患者出现低体温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手术开展之前,医生应当先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评估,判断患者手术所需的时间,并且尽量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手术,减少拖延。如果无法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手术,则应当给予患者提供相应的保暖措施,从而预防术中低体温。
调节手术室内温度
除了减少手术时间以外,调节室内温度也是预防患者出现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手术室的温度会直接影响着患者的体温,就像人处于不同环境,体温会随之变化一样,如果人处于冰冷的环境,那么其体温会逐渐降低;反之如果人处于适宜的环境,其体温也会保持正常。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适时调节手术室内温度,通过暖气、空调等设备适当增加室内温度,让室内温度保持在适宜状态,既使不穿衣物也不会有冷的感觉,从而预防术中患者出现低体温。
使用保暖物品
保暖物品的使用同样属于改变外界温度的方式。①保暖棉被服:不施手术的部位用保暖性能较好的被服或手术巾遮盖,使之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离,尽量避免弄湿被服,保持手术床的干燥。②循环水毯: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术床上,病人睡在水毯上,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调节病人体温,水毯温度可在30 ℃~41 ℃调节。通过这些保暖措施来保持患者的体温,从而避免出现低体温现象。
将冲洗液和静脉输入的液体加温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满足手术的需要,医生可能会用一些冲洗液冲洗患者的体腔。比如,在腹腔部位的手术时,医生需要用一些生理盐水冲洗患者的腹部,防止患者出现感染。但是,部分医生所用的常温冲洗液较为冰凉,冲洗过程中患者的体温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将使用的冲洗液和静脉输入的液体进行加温处理(可加温致36°),在保证其分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不但能够预防患者感染,还可以防止患者出现低体温。
对患者的肢体热敷
想要保证患者术中体温正常,对患者肢体进行热敷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低体温或低体温风险,如果患者体温逐渐降低,或者出现降低趋势,则需要采取热敷处理。护理人员可以利用热水袋(袋内灌热水1/3~1/2满,温度50℃以内,并以多层包裹),置于病人的四肢及输液处,使热不直接接触患者肢体,以达到对患者肢体进行保温的作用,从而有效防止患者出现低体温。
实施有效心理疏导
除了上述外部环境因素以外,患者心理因素也是导致术中出现低体温的重要因素。认真做好术前术后访视,访视时面对面交流,可消除病人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 减轻病人因为精神因素导致对冷刺激的阈值下降。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产生的恐惧情绪,从而预防术中低体温。
以上就是术中低体温的护理措施,你都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