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为血液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可通过对受检者血液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来及时发现受检者体内各类疾病的早期迹象,从而迅速予以受检者相关治疗。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血常规的重要性,但仍有个别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基于此,本文将对血常规检验常识进行一一科普。
一、什么是血常规检验?
作为医院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化验检查方法,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借助血液来检查一下患者有没有存在感染、贫血以及血液疾病等问题的检查方法,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数量等检查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受检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前要空腹,以免食物对检查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检查过程中,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恐慌和紧张,严格遵循医生的指示,正确进行。
二、血常规可以检出哪些疾病?
(一)贫血
贫血是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或血细胞比容降低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在血常规检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等指标来了解患者贫血的情况。贫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将使患者产生疲乏、乏力、头晕、心悸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对贫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在血常规检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了解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变化情况,血小板减少常常表现为出血、瘀斑等症状,如皮下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三)肝、肾、心血管等疾病
除了贫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血小板减少外,血常规检验在诊断肝、肾、心血管等疾病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中,血常规检验可以检测出血小板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异常等指标;在肾病、尿毒症等肾脏疾病中,血常规检验可以检测出贫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等指标;在心血管疾病中,血常规检验可以检测出血小板计数减少、红细胞计数异常等指标。
三、血常规检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检验前
受检者在行血常规前,应遵循医生的指示,包括停止或调整某些药物的使用,比如抗凝药物和某些抗生素,以免影响检验结果。其次,受检者需要空腹或限制饮食,避免食用油腻或含糖高的食物,如巧克力和汽水等,并保持良好的体格状态,避免过度运动或暴饮暴食,以免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检验中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遵守一定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操作人员需要采集正确的血样,不同的检验项目需要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如全血、血浆和血清等,其次,操作人员需要采用正确的设备和试剂,避免使用过期的试剂或受污染的设备。此外,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顺序,保证每个步骤都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如制备血涂片时,必须先涂布干净的玻璃片,再将血样滴在玻璃片上,避免出现过量的血液或污染现象。
(三)检验后
在完成血常规检验后,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应确保检验结果存档,避免遗漏或遗失。其次,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以确定患者的健康状况。最后,需要将结果及时通知患者或医生,并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四、如何看懂血常规检验结果?
当我们看到血常规报告单上红细胞、血小板等各种数据带有箭头时心里不免非常担心,并无法理解报告单上的数据。当我们拿到一份血常规检验报告单时会看到血细胞的指标以及正常范围,由于不同医院及检测方法的差异,数据会有所不同。报告单上会用箭头表示出血液指标是否正常,当箭头向上时表示高于正常范围,箭头向下时表示低于正常范围。因此,大家要知道血细胞的指标仅具有参考意义,不能直接诊断疾病。因为不同类型的细胞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季节变化等有所差异,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症状后综合的判断,才能准确诊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