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会出现心搏骤停,整体形势较为严峻。而在发生心搏骤停后,及时救护是为患者争取生存机会的关键,尤其是在黄金四分钟内,按照心肺复苏流程,进行及时、准确地施救,可提高患者生存概率。那么应该何时、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何时进行心肺复苏?
在发生心搏骤停之后,4~6分钟内会对患者的大脑造成不可逆损伤,10分钟后出现脑死亡的概率高达100%,如果能够在4分钟内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可达49%~75%,其后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就将降低7%~10%,如若超过10分钟,患者的生存概率则更为渺茫了。所以,当发生心搏骤停时,心肺复苏越早越好,而且一定要把握住黄金四分钟!
2、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
(1)确认环境安全
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后,要迅速观察与确认周围环境安全,判断是否存在潜在风险,立即采取保护患者安全的防护措施。
(2)判断意识反应
施救者要立即轻拍患者的双肩,在其耳边高声呼唤“您怎么了?能听见吗?快醒醒!”患者无反应,确定为无意识。
(3)检查呼吸
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仰卧位,听(有无呼吸声音)、看(胸部是否有起伏)、感觉(面颊是否有气体呼出),以检查患者的呼吸情况,判断时间为10秒。若患者无呼吸,或者呼吸形式为叹息样,则代表其发生了心搏骤停。
(4)呼救取得AED
确定患者无意识、无呼吸,大声向周围人求助,紧急拨打120急救电话,如若周围有AED,须立即取来。
(5)胸外按压
在呼救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施救者可以将患者放在硬板床或者平地上,将患者的胸部暴露出来,一只手掌根紧贴患者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将双手十指相扣,掌根保持重叠,掌心翘起,双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轴,使用上半身力量垂直向下进行按压,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确保每次按压完成后胸廓能够恢复原状。
(6)开放气道
检查患者口腔是否存在异物,如有异物需将其取出。采取仰头举颏法,将气道打开,使得患者的下颌角、耳垂连线能够与水平面保持垂直。
(7)人工呼吸
一手将患者的嘴掰开,一手捏住患者的鼻翼,用嘴将患者的嘴罩住,吹气两次,每次持续1秒,吹气时应确定胸廓隆起,吹气完成后,将患者的口鼻松开。
(8)循环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
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以后,对患者进行2次人工呼吸,连续操作五组以后,对患者的呼吸与脉搏情况进行评估。
(9)电除颤
电除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需注意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电除颤,只有在有心电监护提示室颤的情况下,才应进行电除颤。
(10)复苏后体位
如若患者的心搏与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可将患者调整至复苏后的体位,平卧后头部偏向一侧,或者保持稳定侧卧位,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安慰照护患者,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3、心肺复苏的几个小问题
(1)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流程标准是什么?
①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②按压深度成人5~6cm,儿童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为5cm,婴儿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为4cm;
③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回复原状;
④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
⑤避免过度通气。
(2)如何评估心肺复苏的效果?
①每30次胸外按压后,实施2次人工呼吸,即为1组心肺复苏。每5组(约2分钟)后评估心肺复苏效果。
②评估时,施救者用患者头侧的手按压患者前额以保持气道开放,用另一只手触摸患者颈动脉搏动,同时观察患者面部、唇等的颜色变化,检查患者呼吸,用时约10秒。
(3)怎样才能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成功呢?
①恢复意识和自主活动能力;
② 颈动脉搏动恢复;
③自主呼吸恢复;
④瞳孔光反应恢复、眼球活动、开始呻吟;
⑤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
总之,心肺复苏的黄金四分钟极为重要,您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