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正处于身体发育重要阶段,由于年龄比较小,身体机制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和免疫力比较差,一旦病毒侵袭将会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发育。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控制疾病,因此,预防接种十分重要。但是儿童单纯、活泼好动,在预防接种时容易产生恐惧、哭闹的情况,患儿配合度比较低,而在接种后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必须加强护理干预,提高儿童疫苗接种配合度,做好留观监测,从而确保儿童疫苗接种安全。
1.医护人员应给儿童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着装得体,保持干净整洁,工作服可以选择粉色或者有图案的,避免衣服肮脏破旧对儿童心理产生恶性刺激。在和疫苗接种儿童沟通时应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保持足够的耐心,疼爱、关心孩子,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获得孩子的信任感。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减轻儿童恐惧心理和疼痛感,从而确保接种顺利。
2.根据儿童特点合理对环境进行布置
儿童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是依靠直观表象,和成年人相比,儿童群体对外观因素更加敏感,医护人员可以结合儿童这一特点对治疗室进行布置,在规范的前提下尽力使治疗室更加家庭化。可以在治疗室墙壁粘贴喜欢的图案,放置小玩具,在为儿童注射疫苗时可以对儿童注意力进行转移,从而减轻儿童不安心理。
3.结合不同年龄段心理特征对儿童进行心理安抚
(1)婴儿:婴儿已经有自我意识和知觉,医护人员在注射前可以对婴儿皮肤进行抚摸、拥抱,减轻婴儿的恐惧感和皮肤饥饿感。主动和婴儿一起玩玩具,和婴儿建立良好的信任感。让婴儿观察打针的情景,并给予鼓励。(2)学龄前期。学龄前期儿童已经掌握一定语言词汇和动作,生活范围扩大,对周围生活容易产生好奇,有浓烈的兴趣,好模仿,好问、活泼、调皮。医护人员可以采取示范法、奖励法让儿童配合疫苗注射,如果儿童仍旧不配合,可以采取语言威吓法取得儿童的配合,需要注意的是语言威吓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需要谨慎使用,避免造成儿童心理障碍。可以多采取鼓励性语言、形象化语言肯定儿童的行为,多和儿童沟通,从而提高儿童配合度。(3)学龄期。学龄期儿童智力已经逐渐发育成熟,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医护人员可以采取浅显易懂语言向儿童介绍疫苗接种,耐心回答儿童的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注射护士、就坐位置。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动作要熟练、敏捷、轻柔,不断鼓励孩子。
4.做好家长心理干预
医护人员要保持同情心,理解家长疼爱孩子的心情,设身处地的为儿童着想,在沟通中注意沟通技巧,认真倾听家长诉求,耐心回答家长问题,获得家长对疫苗接种工作的支持。
5.留观护理
疫苗接种后部分孩子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在完成接种后应提醒家长不要立刻带孩子离开接种场所,现场留观半小时,确定无不良反应后在离开。在留观期间应密切监测孩子的身体情况,按压接种部位,帮助孩子止血,直至针眼出血停止再将手指松开。提醒家长不要揉搓接种部位。但是卡介苗接种时注意不能按压接种部位。如果孩子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应及时检查孩子是否存在发热,如果体温达到38℃以上,需要采取药物退热,并帮助孩子做好保暖。提醒家长注意保持接种部位干燥,24h内不要给孩子洗澡,以免针眼没有完全愈合,细菌通过针眼入侵孩子的身体,导致感染。衣服尽量选择宽松、干净,有袖子的衣服,以免接种部位暴露受到污染。接种后要注意每天饮食搭配,多让孩子吃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豆制品,补充机体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切忌生冷、刺激性食物。
综上所述,儿童在预防接种期间医护人员应做好孩子护理工作,提高孩子和家长配合度,确保预防接种效果,从而有效预防各种疾病,促进儿童群体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