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柳叶刀》202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会有13.1亿糖尿病患者。随着糖尿病患病人口的不断升高,大家也越来越重视糖尿病前期的状态,我国的糖尿病前期发生率呈持续升高趋势,有庞大的患病人群。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久坐、高热量快餐饮食等新的生活方式加速了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病率的增加,导致超重或肥胖患的发生,其中,血脂异常(特别是甘油三酯的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人口老龄化也是糖尿病前期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影响因素之一。II型糖尿病(T2DM)是在糖尿病前期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对糖尿病前期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延缓其转化为糖尿病的速度,降低其进展成为糖尿病的风险,尽早对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进行筛查,进行规范化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指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二者的混合状态(IFG+IGT),即介于血糖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用于糖尿病前期诊断的指标例如:空腹血糖(FPG)、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当这些指标变发生如下表的改变时,您就需要注意了,虽然未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您的血糖水平已经高于正常水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前期。
静脉血浆葡萄糖及HbA1c水平 | 糖尿病前期 | ||
IFG | IGT | IFG+IGT | |
空腹血糖(mmol/L) | 6.1≤FPG<7.0 | FPG<6.1 | 6.1≤FPG<7.0 |
加上糖负荷后2h血糖(mmol/L) | 2hPG<7.8 | 7.8≤2hPG<11.1 | 7.8≤2hPG<11.1 |
和(或)加上HbA1c(%) |
| 5.7≤HbA1c<6.5 |
|
表1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
糖尿病前期有什么危害呢?
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每年大约有5%-10%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然而糖尿病前期状态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罹患糖尿病可能性的增加,高血糖状态对人体所带来的损害更是不能忽视的。这种伤害在糖尿病发生之前便悄然进行,其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发生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证据表明IFG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亦是所有癌症死亡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这时,已经开始在我们的身体里埋下了一颗颗的炸弹,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
糖尿病前期究竟如何筛查,到底哪些人需要进行糖尿病前期筛查呢?
糖尿病初期的症状可能不明显,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被察觉,所以在临床当中糖尿病前期往往是在筛查过程中才会被发现。那么,具有什么特点的人需要定期进行筛查呢?在成年人(年龄超过18岁)中,符合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筛查,具体包括: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BMI≥24 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0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
(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2)有类固醇药物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CDRS)总分≥25分。
表2中国糖尿病风险评估表
常用的糖尿病前期的筛查项目包括静脉血浆血糖监测(FPG、随机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末梢血血糖检测、HbA1c等,通常采用两点法进行筛查,即FPG+OGTT2h血糖。当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复查1次OGTT;当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复查1次OGTT;已进行药物干预者,每次随访都需要检测OGTT,且需要对体重及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定期监测。
处于糖尿病前期人群需要做些什么呢?
其实糖尿病前期并不可怕,我们不要去畏惧它,过度的心理压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需要充分认识其所处阶段的潜在危害,提高对于医生健康管理意见的依从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养成具有可执行性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临床干预的效果,改善临床结局、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目的。处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在于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糖尿病前期人群需要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每周进行超过150min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超重或肥胖患者需要设立短期减重目标,如在3~6个月的时间里,减轻体重的5%~10%,实现短期目标后,可以进一步制定更长一段时间内的(例如1年)综合减重计划。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中医治疗、代谢手术等手段进行体重管理。如果同时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情况,应该尽早就医,对超标的甘油三酯进行早期及时控制,遵从医嘱,按时按量用药。糖尿病前期人群是可以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方式,从而达到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生,拒绝成为“小糖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