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完全或不完全的断裂,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骨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骨髓炎、骨不连、骨畸形等。因此,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骨折是非常重要的。诊断骨折主要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不同的标准,骨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按骨折处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易受到污染和感染。
按骨折的程度,分为不完全性骨折和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如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
按骨折端的形态,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压缩骨折、嵌插骨折、撕脱骨折、凹陷骨折、骨骺分离等。
按解剖部位,分为脊柱骨折、四肢骨折、骨盆骨折、颅骨骨折、面骨骨折等。
按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外伤性骨折是指骨结构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病理性骨折是指骨折前骨本身已存在影响其结构坚固性的内在因素,如骨质疏松、肿瘤、感染、囊肿等,使骨结构变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发生骨折的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按骨折的稳定程度,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按骨折后的时间,分为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
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保护骨折部位,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和出血,如使用夹板、绷带、三角巾等进行临时固定,控制骨折部位的活动,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触摸,保持骨折部位的高位,促进血液回流,减少水肿和疼痛,及时送医救治。
复位:复位是指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和关系的过程,是骨折治疗的关键步骤,也是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复位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闭合复位,即不切开皮肤,通过外力或手法,将骨折断端复位,适用于简单的骨折,如横行骨折、绿枝骨折等;另一种是开放复位,即切开皮肤,直接观察和操作骨折断端,将其复位,适用于复杂的骨折,如开放骨折、粉碎骨折等。复位的目的是恢复骨折部位的形态和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的愈合。
固定:固定是指将骨折断端固定在复位后的位置,防止再次移位的过程,是骨折治疗的必要步骤,也是保证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重要条件。固定的方法有多种,一般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两大类。外固定是指在骨折部位的外部,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式,将骨折断端固定,如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外骨骼固定等;内固定是指在骨折部位的内部,通过手术的方式,将骨折断端固定,如钢板固定、钉棒固定、髓内钉固定等。固定的目的是保持骨折断端的稳定性,防止骨折断端的移动和摩擦,减少疼痛和炎症,促进骨折断端的愈合和骨化。
康复:康复是指在骨折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过程,也是评价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准。康复的方法有多种,一般分为早期康复和后期康复两大类。早期康复是指在骨折治疗的初期,通过适当的运动和物理疗法,防止骨折部位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提高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骨折的愈合和骨化;后期康复是指在骨折治疗的后期,通过逐渐增加的运动和功能训练,恢复骨折部位的力量、灵活性、协调性和耐力,提高骨折部位的功能和活动能力,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减少骨折造成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