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要靠食物给身体提供能量,而食物的消化离不开胃的参与,胃就像是一部不停工作的机器,是人类重要的部位。如果出现异常症状时,则需要及时就医。胃出血是指胃黏膜发生破裂或溃疡,导致胃内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是一种严重的病症,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那么胃出血是怎么引起的?症状有什么?如何治疗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进行阐述。
1、胃出血怎么引起?
1.1胃溃疡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导致胃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胃出血是由于溃疡侵蚀和破裂导致血管受损而引起的。根据血管受损的程度,胃出血可以表现为隐血、黑便或呕血。当毛细血管受损时,可能只在大便检查时才能发现隐血。而当较大的血管受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黑便或呕血的症状。在胃出血之前,患者可能会感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加重。而在出血发生后,上腹部疼痛可能会减轻或消失。
1.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由于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的结果,是肝硬化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包括肝脏组织结构的改变、肝内外分流的增加、肝功能减退等,导致食管下段和胃底的静脉曲张,这些曲张血管壁薄弱,容易发生破裂出血。据统计,大约40%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患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中,约有50%至60%会并发大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的突出特点是出血量较大、来势迅猛、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40%以上。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因急性大出血导致休克,进而带来严重后果。
1.3急性出血性胃炎
急性出血性胃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胃炎,通常由于服用某些药物、酗酒、严重创伤、手术、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引起。临床上,急性出血性胃炎的主要表现是上消化道出血,多为胃出血,其发生率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4以上,仅次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呕血与黑便,而出血常随病情反复而呈间歇性发作。通常情况下,急性出血性胃炎的病情较消化性溃疡出血严重,即使接受大量输血,血红蛋白也较难升高。
2、胃出血的症状
2.1呕血和黑便
呕血是胃出血的一个常见症状。当出血发生后,血液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和呕吐,呕出的血液有时呈鲜红色,有时呈咖啡渣样的棕褐色。此外,由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的作用,排出的血液一般呈柏油样黑便。当出血量很大时,排出的血液有时呈暗红色或鲜红色。十二指肠出血时,呕血较少见。
2.2全身症状
如果出血速度较慢,量又较少,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只有在长时间出血后才会出现贫血。而当出血量较大且速度较快时,可能会出现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血压下降等急性失血的表现。
2.3原发疾病症状
胃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包括溃疡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食管癌或十二指肠癌以及急性胃粘膜损伤出血等。如果是溃疡病引起的胃出血,通常在出血前会有上腹疼痛的病史。如果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胃出血,患者可能有肝硬化的病史和相关的临床表现。
3、胃出血的治疗方法
3.1常规处理
患者应平卧位,有助于减少胃肠道的张力,减轻出血情况。呕血者应禁食,减少胃肠道的刺激,但如果仅出现单纯的黑粪,可以进食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应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组织缺氧的情况。放置胃管,帮助清除胃内积血,同时也可以通过胃管灌注药物来控制出血。同时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呕吐情况,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以免引发肺炎或窒息。
3.2一般治疗
大部分胃出血患者可采用输血、输液以及使用各类止血药物治疗,增加血容量和维持循环稳定来控制出血情况。然而,对于胃癌引起的出血以及经过上述治疗措施仍无法控制的胃出血情况,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4、结语
胃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同时,预防胃出血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饮酒等方式来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