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与静脉注射是医院中最常见的检验与治疗方式之一,但也是患者最害怕的方式之一,程女士说每次去医院检查时她都害怕不已,并不是因为疾病,而是自己的血管比较细,每次抽血都要扎好多次,每次一想就不敢去了。但是这段时间,她每次抽血时的护士姐姐都能“一针见血”的完成,所以那种惧怕心理也减轻了很多。听到程女士这么说,有好几个患者也附和,就是现在的护士采血时快、稳、准,疼痛感比较轻,这都是怎么练出来的啊?其实,这些都是护士们一次又一次锻炼出来的,而且很多护士在长期穿刺中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技巧要点。以下我们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要点一:选择合适的血管
1、血管评估在抽血前护士会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如血管位置、大小、弹性等。一般来说,手臂内的静脉较为明显,适合抽血,同时护士会尽量避免选择有疾病、瘢痕或水肿的血管,以免影响抽血效果。
2、血管选择顺序在选择血管时有经验的护士会遵循一定的顺序。首先,选择较粗、较明显的静脉等,如果静脉不可用护士会继续寻找较细的静脉,如手背静脉、脚背静脉等。
3、避免靠近关节和神经
在选择血管时护士会尽量避免靠近关节和神经的部位,以免在抽血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和损伤。
4、考虑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儿童的血管较小,因此需要更精细的抽血技巧,而女性患者由于生理原因可能存在静脉瓣膜功能不良,导致血液回流,影响抽血效果,所以在选择血管时护士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因素。
5、患者配合
在选择血管时护士会与患者进行沟通,确保患者在抽血过程中保持放松状态,以便顺利进行。
要点二:准备好穿刺工作
在开始抽血之前,护士应确保已经完成所有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患者身份、了解患者病史、准备好医疗器械等。
2.选择合适的针头
根据患者的年龄、血管条件以及抽血目的选择合适的针头,一次性针头是最佳选择,确保针头干净、无菌且未拆封。
3.血管选择
选择容易穿刺且较粗的血管,如手臂外侧的静脉血管。
4.绑定止血带
在抽血部位上方约10—15厘米处绑定止血带,以使静脉充盈。
5.消毒皮肤
使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待酒精或碘伏挥发后开始穿刺。
要点三:注意穿刺角度
1.进针角度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留置针的进针角度为20~30°,老年血管大于45度,儿童血管10-45度,这个角度可以有效减小对血管的损伤,并降低疼痛感。
2.进针方向的掌握
在进针时需要沿着静脉走向进行,以确保针头顺利进入血管,对于儿童和较细的静脉进针方向尤为重要。
3.针头与血管的平行
在进针过程中针头应与血管保持平行,避免针头在血管内产生摩擦,导致血管损伤和疼痛。
4.缓慢推进针头
在进针过程中护士需要缓慢推进针头,以便更好地观察针头是否在血管内,过快的进针速度可能导致针头穿过血管或刺破对侧血管壁。
5.观察血液回流
当针头进入血管后应观察血液是否顺畅地回流至采血器,如果血液回流不畅,可能表示针头不在血管内,需要重新调整进针角度或更换部位。
6、稳定针头
在采血过程中护士需要保持针头的稳定,避免因针头晃动导致血管损伤。
7、拔针时的注意事项
在拔针时护士需要迅速果断,同时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防止血液外溢。
要点四:注意改变方法
正常情况下根据以上要点就能够实现“一针见血”,但是在出现血管塌陷、不配合的儿童、极度水肿以及肥胖等患者时,上述操作可能会面临难度。为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可以采用上下扎双根止血带,使血管充盈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部分患者静脉较细,再加上血管塌陷可能会加大穿刺的难度,对此可以更换小针头,以提升穿刺率。此外,输液穿刺时可以通过输液器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总之,通过以上注意穿刺要点,护士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不断练习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达到更高的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