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诸如割伤,摔伤等事故。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的血液凝固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凝血作用就是当人体的血液被破坏后,可以快速的止住血,并且生成血块。所以,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凝血功能是不是正常?本文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一、对凝血功能的基本认识
1.凝血过程:凝血过程是由凝血酶原活化因子的生成、凝血酶的生成以及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复杂的生理学过程。这三步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凝血。
2.凝血银子:凝血因子是一组与血液凝固有关的蛋白,总共有十四种。他们可分成两种:一种是维他命K依赖性的凝血因子以及非维生素K依赖性的凝血因子。
3.凝血机制:凝血机制是一系列具有抗凝血作用的生理机制,包括抗凝血系统,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等。其功能是保持正常的血流和预防血栓。
二、判断凝血功能的方法
1.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是从伤处流血至止血为止。一般来讲,出血的时间是2-8分钟。若出血持续的时间太久或太短暂,则有可能是血液凝固不正常的表现。
2.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常见的测定凝血功能的实验方法,可反映体内凝血通路的异常情况。通常APTT应该不超过35秒。若APTT变长,则说明维他命K依赖性凝血因素不足,或有不正常的凝血机制。
3.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凝血时,纤维蛋白原是合成纤维蛋白的主要成分,它的高低能够反应凝血功能的状况。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正常值是2-4克/升。假如你的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太低,说明你的血液凝固能力出现了问题。
4.血小板计数: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的多少会对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应该是100-300×10^9/L,这是一个很好的指标。若血小板数量偏低,则说明这个人的凝血机制不正常。
三、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
1.年纪因素:身体的血液凝固能力会随著衰老而衰退。这是由于衰老引起的血管壁变薄、血小板数量下降、纤维蛋白原下降等因素所导致的。
2.性别因素:妇女在月经期、怀孕期及更年期期间,体内荷尔蒙分泌的改变,会对凝血功能一定的影响。
3.疾病因素:一些疾病,如肝病,肾病,甲状腺疾病等,都会对血液凝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也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4.基因因素:基因常常决定人的一些疾病的发病概率。一些凝血功能紊乱的病症,例如血友病,遗传性纤维蛋白原不足,都是由于基因遗传的因素所致。
四、怎样才能使凝血功能保持正常
1.平衡膳食:保证膳食平衡,摄取充足的蛋白质,维他命,矿物质,以帮助凝血功能的正常保持。尤其是对凝血因子合成必不可少的维生素K,一定要适量补充,可以吃一些跟维生素K相关的食物,维生素K1它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如菠菜、花椰菜、紫甘蓝等。
2.适当的锻炼:适当的锻炼能够帮助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的弹性,从而达到保持人体内凝血能力的目的。但是运动量太大或者太少都会影响到凝血功能,所以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3.不要太累:如果工作太累了,人体的免疫力就会降低,很有可能会诱发多种疾病,还会对凝血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
4.定期身体检查:定期做身体检查,以了解自身的血液凝固情况,以便及早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5.戒烟限酒:烟酒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是诸多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成年人应该尽快戒烟限酒。
五、总结
凝血功能是人体最基本的一种生理机能,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对凝血功能进行基础认识,掌握测定凝血指标的方法,注意影响凝血功能的相关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维持机体凝血功能的关键。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对自身凝血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对自身及家庭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一旦发现凝血功能异常,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就诊,避免耽误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