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关于新生儿溶血病

时间 :2024-01-08 作者 :庞丽丽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输血科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临床以ABO和Rh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者为多见,其他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少见。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可出现水肿,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有60%的宝宝可能在生后早期,会出现新生儿黄疸,这是一种临床表现,但是一般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当然也有个别的宝宝,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病理因素,导致了新生儿黄疸,比如新生儿溶血病。

那么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妈妈血型和宝宝的血型发生不合。比如妈妈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者B型,或者AB型血,这个时候妈妈体内,有抗体来攻击宝宝的红细胞,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宝宝的红细胞会逐步破裂,破坏,释放出胆红素,这种胆红素有一定的毒性,会造成宝宝皮肤严重的黄染。新生儿溶血病还需要与其他的溶血性贫血性疾病相鉴别。新生儿溶血性疾病还有其他类型,如红细胞先天性发育异常出现的红细胞先天性酶的缺乏、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可以通过酶的活性检查来确定,是否有相关疾病出现。葡萄糖六磷酸盐脱氢酶缺乏症,又称为蚕豆病,可通过库式试验与新生儿溶血病实验进行鉴别。新生儿溶血病指的是婴儿与母亲血型不合,导致婴儿红细胞被破坏而发生的一种溶血现象。多见的abo溶血和Rh系统溶血,其他血型系统也偶见。 ABO溶血多发生于母亲是o型血,第一胎它即可发生溶血,而是RH系统溶血都发生在母亲是Rh阴性婴儿是Rh阳性,即抗D引起的,多见于第2胎发生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人类血型系统有40多种,但以ABO和RH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者为多见,所以临床类型分为ABO溶血病和Rh溶血病。

1、ABO溶血病:母亲为O型,新生儿为A或B型。

2、Rh溶血病:母亲为Rh阴性(D抗原阴性),新生儿为Rh阳性。如母亲虽为Rh阳性,但C或E抗原阴性,胎儿C或E抗原阳性,也可发生溶血。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有60%的宝宝可能在生后早期,会出现新生儿黄疸,这是一种临床表现,但是一般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当然也有个别的宝宝,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病理因素,导致了新生儿黄疸,比如新生儿溶血病。那么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妈妈血型和宝宝的血型发生不合。比如妈妈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者B型,或者AB型血,这个时候妈妈体内,有抗体来攻击宝宝的红细胞,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宝宝的红细胞会逐步破裂,破坏,释放出胆红素,这种胆红素有一定的毒性,会造成宝宝皮肤严重的黄染,严重者会导致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光照疗法:使用特殊波长的蓝光(俗称“照蓝光")将患儿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可以直接从胆汁a和尿液排出的形式,有效降低体内胆红素含量。

2、换血疗法:溶血非常严重的患儿可进行换血治疗,置换出体内的胆红素和免疫抗体,并纠正贫血日,提供白蛋白以结合患儿血中新产生的胆红素。(1)产前已明确胎儿为ABO或Rh溶血病,新生儿出生时Hb<120g/L,伴水肿、肝、脾肿大者。(2)贫血致心力衰竭者。(3)出生后黄疸急骤加重,12小时血清总胆红素>205pumol/L,24小时血清总胆素>273pumol/L,36小时血清总胆红素>308pumol/L者。(4)血清总胆红素>342pumol/L。(5)胆红素脑病者。

3、输血疗法:对于溶血不严重的溶血病患儿可采取光疗法的同时输O型红细胞减轻贫血症状,让抗体慢慢代谢消减,对症治疗。

溶血病的预防

溶血病的预防主要是对夫妻血型不合者进行血型检测、孕期抗体检测和抗体效价动态观察。一旦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效价达到一定程度,对孕妇进行治疗性血浆置换,降低血浆中抗体含量是有效的预防HDN的措施。给Rh阴性孕妇注射IgG类抗-D免疫球蛋白可中和部分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在怀孕12周时母体内胎儿红细胞少于2.5ml,可以造成妊娠期内的流产、堕胎、异位妊娠的终止,应使用小剂量的Rh免疫球蛋白,12周后则应用300ug剂量的Rh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一出生,立即检测RhD 抗原,如产妇RhD阴性,新生儿为D阳性,则应在生产后72小时之内,对产妇注射一次大剂量的Rh免疫球蛋白中和体内抗D。如是ABO血型不合的则是在孕期监测抗A抗B的效价,必要时进行干预治疗,以保证胎儿的生命健康。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