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类较为常见的骨科类病症,不少人都有这方面的困扰。很多患者难以明白,为什么会出现长“刺”的情况?对于骨刺,医学上一般称为“骨赘”或是“骨疣”,下面对其进行一些科普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骨刺有更多的认识了解。
什么是骨刺
骨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骨质增生,一般在骨折愈合过程或是骨骼关节处出现。在出现骨刺之后,很多时候会让患者产生疼痛感和不适感,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正常的肢体运动,形成运动障碍。骨刺的形成,往往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一般不将其视为疾病,因为骨刺本身会衰老弱化。但是骨刺的出现,可能引起周围组织出现病症,所以还是需要对其加强注意。
长骨刺的原因
骨刺的出现,核心机制是人体的自我保护程序。随着人的年龄不断增长,尤其是到了35岁以后,身体机能会开始缓慢退化,比如脊柱、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会出现退行性的改变,这会导致关节、脊柱等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因为其平衡受到了破坏。人类身体能够自发性产生应对程序,来应对平衡的破坏,而骨质增生就是应对程序的结果体现。增生之后,骨骼表面积扩大,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外部压力减小,从而让脊柱、关节等重新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所以骨刺发生的部位,往往是身体承重较多的部位,如腰椎、脊椎、膝盖等。至于导致骨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年龄因素。人的年龄增大,超过35岁之后,由于身体退化性原因,会增加骨刺出现的概率。
二是负重过大。身体体重如果比较多,对骨骼、关节施加过大的压力,身体为了减轻骨骼及关节负担,就容易生长骨刺。
三是骨骼损伤,如发生骨折,在愈合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骨刺。
四是不良姿势,在日常的坐、站、躺等姿势中,如果姿势不当,也会造成腰椎、颈椎、膝盖等部位的受力过重,会增加骨刺发生的概率。
骨刺的预防
骨刺形成后,会给身体带来不适或疼痛,严重的会影响骨刺部位的运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对骨刺做好预防,确保自身的健康。
一是控制体重:体重过大会增加骨骼及关节承压,要减轻受到的压力,那么控制体重就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体重的控制,要依据BMI值来进行控制。BMI值的计算,是体重除以身高再除以身高,结果小于18.5,则表示偏瘦。结果在18.5-24,则表示合适。超过24则表示超重,超过29则表示肥胖。体重控制的关键,就是要控制饮食,一方面要控制食物摄入的数量,不能吃的太多。另一方面要保持饮食健康和清淡,少油少盐少糖。
二是保持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骨骼及关节的功能水平,提升其承压能力,慢跑、游泳、自行车等项目,都是不错的选择。需要注意,运动要保持适度,不能过量或是过于剧烈。
三是避免不良姿势,对于生活中的不良坐姿、站姿、躺姿等,都要进行纠正,不要久坐、久站及久跪。
骨刺的处理
除了做好预防,在长了骨刺之后,应该怎么办呢?
一是要保持休息,尤其是对于发生急性疼痛的情况,要尽量卧床休息,减少关节的运动。
二是可以使用镇痛类药物,比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缓解疼痛感。
三是康复锻炼。在骨刺的急性疼痛过去之后,要进行康复锻炼,增强骨骼及关节的功能。
四是适当服用钙片。钙片有助于骨骼愈合,对于出现骨折或是损伤的患者,可以适当服用钙片,让骨骼更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