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萌出前的影响
在牙正在形成与发育尚未萌出的阶段,营养对牙的影响主要是改变牙的抗龋和易感龋的化学成分,如牙内葡萄糖蛋白含量增加,使牙机构脆弱,容易产生早期龋坏。还有营养不良还可导致釉质发育不良,增加龋的易感性,研究表明釉质发育不良的儿童,比无缺陷的儿童高出15%的患龋风险。
二:牙萌出后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食品与牙菌斑细菌在牙釉质表面的密切接触是发生龋病的先决条件。
通过膳食中糖的厌氧代谢,牙菌斑细菌形成的有机酸使釉质、牙本质脱矿而发生龋病。有机酸增加牙体组织羟磷灰石中钙的溶解度及脱矿化作用的发生。唾液的pH为7时,钙、磷达到过和状态,促进再矿化作用。如果口腔pH能保持充分时间的高水平,那么,可以产生釉质的完再矿化作用;如果酸的作用太强,则脱矿化作用占优势,釉质变为更多孔状,直至最后形成龋损。龋的发生需要有糖和细菌的存在,但是受到牙易感性、细菌种类与分布、唾液的量和质的影响。
1.细菌对龋病发病的必需性研究证实细菌的存在是龋发生所必需的。无菌条件下喂养致龋膳食,不会发生龋坏。
2.牙面接触食物的必要性碳水化物必须与牙面接触才能产生龋坏,食物与牙面接触是必要条件。
3.碳水化合物对龋病发病的重要性碳水化合物是致龋膳食的基本营养成分。实验表明。蔗糖是龋病开始的必要条件。
4.比较不同碳水化合物的致龋性动物实验与人群观察都证实,与其他碳水化合物比较,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或淀粉、蔗糖的龋活性高,龋的发病率也较高。但是,其他糖类的致龋性也很强。因此,不能误认为其他糖类取代蔗糖就可以减少龋的发生。
膳食与营养对龋病发病的影响比较复杂,除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维生素D、钙与磷等许多营养成分还有膳食中的氟化物水平,对龋病发病都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牙萌出前膳食对龋病的影响比牙萌出后的影响要少得多,但维生素D、A、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与釉质发育不全,唾液腺肥大(即减少口腔缓冲菌斑酸的能力)使牙更易感龋。营养不足与糖摄入量高,可以加重龋的危险。
除了单糖的摄入量之外,其摄入频数也很重要。不论是含糖食品还是饮料的消耗频数应限制在最多每天为4次。
适当接受氟化物预防,促进氟发物利用,如牙膏、饮水、食盐、牛奶等含氟物品。
三:营养与口腔黏膜病
口腔黏膜是机体与外界接触的屏障,对外界各种反应灵敏,极易受伤,又恢复快。新陈代谢快,对营养缺乏敏感,尤其是维生素缺乏,如B族维生素(B1/B2/B12),维生素A、叶酸、维生素C,还有缺铁性贫血,可引起许多类似口腔表现,如口角炎、口角裂纹、唇炎、舌炎。同时还可伴有口腔黏膜充血,红肿烧痛感、感觉过敏、疼痛、舌乳头肿大或萎缩,甚至出现口腔疱疹、舌溃疡、吞咽困难等。维生素B1缺乏还可引起口腔颌面部神经炎。维生素A缺乏可表现为口腔白斑
总结
1.食物多样性,谷物为主。提倡广泛使食用多种食物,包括5大类:谷物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动植物油。
2.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牙周组织与口腔黏膜健康必不可少。
3.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当体重,一日三餐之间应避免食用含糖食品,只随三餐少量食用糖类。防止肥胖,减少糖尿病,冠心病风险因素。
4.戒烟酒,吃清淡少盐膳食
5.加强口腔卫生预防感染性疾病从口腔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