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是神外治疗中的常用手段,是切口颅骨开口所进行的手术,针对脑肿瘤、血肿、脑积水、创伤性脑部损伤、动脉瘤等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您可能听过开颅手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神外常用开颅术。
神外开颅术主要有哪些类型?
1.凸面开颅术
在神外治疗中应用形式最多,可结合手术的主要方向在颅骨凸面的不同部位开展手术,颅骨钻孔术、微骨窗开颅术均属于凸面开颅术范围。
2.中线开颅术
从中线入路,并借助硬膜下逐渐向手术目标前进,沿小脑幕实施的幕上枕下开颅术,以及沿小脑上实施的幕下枕下开颅术均是以此为基础。
3.颅底开颅术
主要手术范围包括整个颅底,并从不同的颅底入路,且之间存在一定重叠,从额中线到枕大孔均有涉及。其中额底内侧开颅,多为双侧,主要是对内侧额底、前正中线进行手术。额外侧开颅是从中线外的3cm左右向蝶骨翼进行延伸,但需控制在范围内,能够显露出硬膜内外侧裂近端与外侧裂内的病变情况,同时能够抵达额底,划分为迷你额外侧开颅与标准额外侧开颅。眶上开颅是对前额开颅的变异,通常经眉行切口,导致骨瓣大小受到一定制约。能够从中线3cm向蝶骨翼进行延伸,但不得越过,能够充分呈现外侧裂内的病变,能够抵达前额底,部分医师将其作为额外侧开颅的代名词。翼点开颅是从中线外3cm向颞前区进行延伸,结合翼点的“H”骨缝作为中线,通常在蝶骨翼之外,被定义为额骨占开颅范围的2/3,同时还包括迷你翼点开颅。额颞开颅以蝶骨翼、侧裂为中心。颞前开颅则需跨过蝶骨翼。颞底开颅跟随手术目标而随之变化,不跨过蝶骨翼,在颞下硬膜下入路。
4.颅底扩大开颅
颅底扩大开颅是对常规颅底开颅的扩展,通常能够实现常规颅底开颅难以抵达的手术角度。枕下正中开颅术是跨越了中线骨瓣,通常在小脑上正中入路。枕下外侧开颅与中线开颅的硬膜下入路远离具有高度的相似之处,均沿着与小脑幕保持平行状态的硬膜下腔进行,通常在小脑上外侧入路。相较于乙状窦后开颅,呈水平方向,能够呈现清晰的横窦,进而避免对乙状窦进行显露。乙状窦后开颅主要范围为横窦沿着乙状窦直至到达颅后窝底,能够抵达桥小脑角,结合骨瓣大小差异,处于不同的垂直方向。枕下正中枕骨大孔周围开颅打开枕骨大骨通常为双侧手术,而枕下外侧枕骨大孔周围开颅打开枕骨大孔是从远外侧入路的主要开颅术式,是对基础枕下入路的颅底延伸。
神外开颅术注意事项有哪些?
1.在接受手术前需与医生进行密切的交流,并提问自身的治疗疑问,告知医生自身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手术史等,同时完善术前检查,确保符合手术指征。
2.在术前1周需停止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并在术前戒烟戒酒,避免出现出血情况。
3.在术前需要做好手术备皮准备,并执行术前禁食、禁饮原则。
4.结合检查情况选择合适的神外开颅术,尽量选择创伤较少、副作用较低的手术,以减少手术产生的不良反应。
5.在手术时需穿着宽松衣物,并去除多余物品。
6.开颅术需要实施全身麻醉,在麻醉后有助于提升手术效率,如果患者体位有误,需要及时对体位进行更换,避免对手术效果产生干扰。
7.在术后可能出现疼痛症状,可应用麻醉药物缓解疼痛,但需注意控制应用时长,多摄入水分,多食用高纤维食物。
8.在术后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时需询问主治医生,以降低出血几率,影响骨骼愈合速度。
9.可以在术后应用抗惊厥药物,例如苯妥英、卡马西平,能够预防癫痫,但需注意抗惊厥药物的副作用,可采集血液样本对药物水平实施监测,降低药物副作用。
10.在术后不得开车、久坐,需避免进行重体力活动,也需避免摄入饮料、酒精。
11.在术后需注意休息,并对颈部进行适当伸展,可定期进行散步,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12.在实施淋浴时需避免浸湿切口,并应用温和的洗发水,每日需对切口进行观察,保证切口无肿胀、发红情况,以减少切口感染风险。
13.如果在术后出现发热、切口感染、嗜睡、皮疹、头痛、颈部疼痛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您对神外开颅术有了初步了解,当出现颅骨意外缺损时,需及时进行修补,以实现理想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