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

时间 :2023-12-30 作者 :​ 崔恩东 来源: 平度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颅内动脉血管交叉的部位,这个部位血管壁较为薄弱,一旦颅内动脉瘤破裂,致死率极高。此外,该病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可以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发病,所以说颅内动脉瘤是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并不夸张。了解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知识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今天就让大家在了解颅内动脉瘤基础知识基础上,掌握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大家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最大限度降低疾病风险性。

1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指的是大脑内部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是一种常发于脑血管内的病变,通常表现为脑动脉壁的局部扩张或囊性突出。这种病变多发生在动脉分叉或弯曲处,因为这些部位的血管壁受到的血流冲击较大,容易出现损伤和弱化,极易诱发颅内动脉瘤。目前临床医学上并不明确颅内动脉瘤的病因,但是相关研究已表明,遗传因素、高血压、吸烟、酒精消费、动脉硬化等都可能是促成因素。此外,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也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有关。大多数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时无症状,然而一旦发生破裂,就会导致颅内出血,患者会突发性剧烈头痛,伴随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甚至昏迷,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2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诊断技术是颅内动脉瘤的常用诊断方法,如CT扫描及CT血管成像、磁共振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扫描及CT血管成像: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见图1)是颅内动脉瘤初期常用诊断方法,可以快速检测脑出血,特别在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下。对于未破裂的动脉瘤,CT血管成像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血管结构图像。

1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脑组织的详细图像,以便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大脑动脉环与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准确率较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临床医学上颅内动脉瘤公认的诊断金标准,通过注射造影剂,并使用X射线来捕捉血管的图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提供关于血管状况最详细的视图,能够准确地确定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3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3.1药物治疗

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常用于快速控制血压及防止血管痉挛,所以降压药物和钙拮抗剂等应用程度较高。降压药物急性期常用乌拉地尔、硝普钠等微量泵泵入,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患者血压,减少再出血情况。钙拮抗剂中的尼莫地平及法舒地尔等,有效预防血管痉挛的同时,降低颅内缺血缺氧的发生率。

3.2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常用手术治疗方法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见图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常用手术治疗方法,该手术主要适用于前循环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操作,手术过程可视可控,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手术操作周围组织受到损伤,缺点则在于该手术风险性较高,手术创口较大,且因为是开颅手术,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慢,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相比,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优点为创伤小、恢复快,然而该治疗方法的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所以使用群体较为有限。

3.3中医治疗

近几年随着中医治疗方法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增多,中医治疗方法也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配合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更为系统的干预,提高整体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手术风险,同时还能起到加快患者更快康复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中医治疗应用于患者的术后阶段,患者术后会通过中医督灸、针刺疗法等疗法在更短时间内缓解术后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颅内动脉瘤属于一种较为常见,且极具危险性的疾病。为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更为早期地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在诊断方面,CT扫描及CT血管成像、磁共振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诊断技术均可以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所以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为早期干预提供准确依据。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构建较为完整的治疗系统,结合患者情况予以针对性治疗,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极大保障。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