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时间 :2023-12-30 作者 :​ 李贺敬 来源:唐山市丰南区中医医院 内一科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传导通路出现问题,导致心脏电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发生异常。这些异常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心慌、胸闷、失眠、乏力等症状。

具体症状可能包括:

心悸:患者会感到心跳加速或不规则,有时可能伴有胸闷或胸部不适。

头晕: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头晕、黑蒙甚至晕厥。

胸闷: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引发胸闷、胸痛等症状。

乏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引发乏力、疲倦等症状。

气促: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引发气促、水肿等症状。

识别心律失常的方法

识别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出汗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有关。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叩诊、听诊等体格检查方法,可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增大、杂音、心脏搏动异常等情况,从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

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一种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测试,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并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4.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是一种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内心电活动的测试方法,可以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终止规律,以及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和参与的生理活动。

5.实验室检查:通过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还可以初步诊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6.影像学检查:通过心脏彩超、胸部CT、冠状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判断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存在异常,进而来诊断是否是心律失常。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辅助诊断心律失常的手段,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医生的综合判断。

心律失常如何处理

处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包括日常调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日常调理:对于症状不太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健康饮食等方式进行调理。饮食方面建议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生冷、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控制心率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盐酸普罗帕酮片(这是一种心脏治疗药,主要成分为盐酸普罗帕酮,可以用于治疗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盐酸普萘洛尔片(这是一种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可以用于控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盐酸胺碘酮片(这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可以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以及结性心律失常等。伴预激综合征心律失常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阵发性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

手术治疗

导管消融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在颈部或大腿根部进行穿刺,将导管置入血管内,送达心脏后,在病变部位释放能量,消除“病灶”,达到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目的。该手术的主要优势包括微创、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但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心脏压塞和局部血管并发症等。

外科手术:对于部分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心律失常患者,药物治疗只能短暂地控制症状,只有进行相应的心脏外科手术,如心脏搭桥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瓣膜置换术等才能根治。目前,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时间大幅度缩小,且成功率得到较大提高,但仍有一定的局限,主要在于创伤大,且术后出血和病窦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

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处理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心律失常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医生的检查和诊断,我们可以有效地识别和处理心律失常。对于轻微的心律失常,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能得到改善;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需要接受专业的药物治疗或非手术治疗。在任何情况下,患者都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对于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具有积极意义。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