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普外手术患者的液体管理策略

时间 :2023-12-28 作者 :​ 李慧 来源: 河北省内丘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液体管理是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液体管理有助于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充足的血容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文将详细介绍普外手术患者的液体管理策略。

、手术前液体管理

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体重、身高、基础代谢率、营养摄入情况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术前营养补充方案,包括口服和静脉营养补充。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术前禁食和限水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禁食,并在术前4小时开始限制饮水降低手术过程中误吸的风险,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禁食和限水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脱水或电解质失衡,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充可以通过口服补充液或静脉输液来实现。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严重营养不良、老年人、慢性疾病等,医护人员应特别关注液体管理。这些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更为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处理,以确保在手术前具备良好的营养状况和代谢状态。

二、手术中液体管理

1.输血与输液

在手术过程中,输血和输液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输血可以补充患者的血容量,提高携氧能力,而输液则可以补充患者的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输血。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低于100g/L或血细胞比容低于30%,就需要考虑输血。除了输血外,输液也是手术中重要的治疗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输液的种类和速度。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患者,输液的速度应该控制在每小时3-5ml/kg之间。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输液的速度可能需要适当加快。

2.晶体液与胶体液

在手术过程中,晶体液和胶体液是常用的两种液体。晶体液是手术中最常用的液体,具有平衡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常用的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胶体液则可以增加血浆渗透压,提高血压,维持血管内的水分。常用的胶体液包括明胶溶液、白蛋白溶液等。

在选择晶体液和胶体液时,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种类和输注速度。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患者,晶体液的输注速度应该控制在每小时3-5ml/kg之间,而胶体液的输注速度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3.术中输液原则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输液原则来进行液体管理。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输液的种类和速度。不同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的患者所需的输液种类和速度是不一样的。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佳的输液方案。其次,要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及时调整输液方案,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最后,医护人员还要注意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在手术过程中,有时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患者的血压和心输出量等生命体征指标。

三、手术后液体管理

1.术后补液

手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可能出现血容量不足和代谢紊乱。此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后补液。补液应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体重、营养状况、手术类型等因素,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补充血容量。

2.肠外营养

在术后早期,患者可能无法进食或消化食物。此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胃肠道功能状况决定是否给予肠外营养。肠外营养可以通过静脉途径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肪乳剂等。

3.肠内营养

当患者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后,应考虑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可以通过口服或鼻饲途径给予患者营养物质,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同时,肠内营养也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4.特殊情况下的液体管理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严重创伤、感染、脓毒症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液体管理。这些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更为复杂的液体治疗方案,如控制性输液、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结语

普外手术患者的液体管理是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的液体管理策略,可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充足的血容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