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临床表现为收缩压、舒张压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是临床中典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非连续3日内血压测量值大于140/90mmH,可确诊为高血压。头晕头痛、心悸耳鸣、心律失常等是高血压常见的临床症状,高血压患者发生肾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肾衰竭等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中医、西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从不同的思路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本期科普带您了解高血压中西医知识,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1中医治疗高血压
1.1治疗原则
临床中医表示,风、痰、火作用于肝肾并相互持续转化,导致人体气机逆乱、阴阳失衡,进而导致血压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临床中医按照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进行类型划分,主要包括肝阳亢盛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痰浊内盛型、瘀血阻络型、阴阳两虚型、无症状型。中医治疗高血压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兼顾降血压、稳血压、预防并发症,以此达到增强疗效。
1.2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1)穴位按摩
配合适当的手法,按摩患者的风池穴、内关穴、曲池穴、太冲穴、足三里穴,可以达到控制血压的效果。
(2)针灸
取百会穴、曲池穴、太冲穴、合谷穴、三阴交穴作为主穴,结合患者病症类型差异选取配穴:肝火亢盛的患者取风池穴、行间穴为配穴;阴虚阳亢的患者取太溪穴、肝俞穴为配穴;痰湿壅盛的患者取丰隆穴、足三里穴为配穴;气虚血瘀的患者取血海穴、膈腧穴为配穴;伴有头晕头痛加重的患者取太阳穴为配穴;伴有心悸怔忡的患者,取内关穴、神门穴为配穴,能够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对于血压>200/120mmHg的患者,针灸治疗期间需要尽量控制对患者·产生的刺激性。
1.4中药内服
伴有肝阳上亢证的高血压患者,中医指导患者服用天麻钩藤饮,达到平肝潜阳、滋养肝肾的效果。伴有肝火上炎症的高血压患者,中医指导患者服用龙胆泻肝汤,以此实现清肝泻火,清利湿热。对伴有痰浊上蒙证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中医指导患者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以此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控制高血压病症。治疗伴有瘀血阻滞证的高血压患者,中医主导活血化瘀、通窍活络,患者服用通窍活血汤可达到理想效果。
1.5中药浴足
取吴茱萸、肉桂、川牛膝20g,水煎制50℃汤剂浴足,浸泡的同时双足互搓,持续25min。长期坚持中药浴足可达到理想的降血压效果。
2西医治疗高血压
2.1治疗原则
西医为患者进行高血压治疗时,会综合考虑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制定治疗方案。
①高血压并发脑出血。伴有脑出血的高血压患者在急性发病期,在应激反应、颅内压增高的影响下,其血压水平会进一步升高。临床西医不会对患者进行直接性的降压治疗,这是因为直接性的降压治疗会导致高出血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进一步下降、增加患者发生脑缺血与脑水肿的发生风险,因此临床中兼顾控制、管理患者的血压水平。若脑出血患者发生特高压,此时临床中会对患者进行直接性降压治疗,并要求降压后患者的血压水平≥160/100mmHg。
②高血压并发脑梗死。通常患者的血压会在数日后自动降低,因此不予以直接性降压干预。若数日后患者依然处于高压状态,此时会给予直接性降压治疗。
③高血压并发急性左心室衰竭。临床西医对高血压并发急性左心室衰竭的患者进行直接性降压,为了避免加重患者左心室衰竭的程度,通常选用硝普钠、硝酸甘油、静脉注射袢利尿剂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2.2西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临床西医认为高血压患者需要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减重、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戒烟禁酒、适量运动等,以此进一步提升降压治疗效果。
②西药内服
临床西医在帮助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引导患者内服西药,常见的降压西药类型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肽吗Ⅱ受体阻滞剂。西医会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搭配药物使用方案。
通过西药内服治疗高血压,在患者药物耐受力允许范围内,尽量将血压稳定在趋近正常值的水平。通常西药内服降压目标范围<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范围<130/80mmHg,伴有收缩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降压目标为65-70/140-15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