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慢性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属于牙科常见牙周疾病,其发病原因是慢性细菌感染,主要由牙菌斑作用于牙面,刺激牙龈牙周组织而形成,牙菌斑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牙龈炎症是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主要症状,牙龈红肿、牙龈出血,牙龈萎缩、牙龈乳头圆顿、牙龈的颜色变暗红等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既往临床诊疗过程中,但人们感到自身出现牙龈肿痛等症状而就医时,通常病情已经较重,措施过早防治实际。该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进展,可导致牙周组织被破坏,并在破坏牙周组织形成牙周袋,导致附着丧失,还有大量的牙槽骨吸收,最终牙齿也就松动和脱落,可对患者咀嚼、语言功能以及牙齿美观度造成严重影响。我国是牙周病高发的国家,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各年龄人群的牙周病患病率均高于患龋率,成年人牙周病患病率趋于年轻化。
有研究结果显示,全球约有40-75%仍具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且该病也是导致成年人出现牙齿缺失的重要因素。随着临床对慢性牙周炎的逐渐深入,发现牙周环境、个人口腔卫生以及个人饮食与生活习惯等均是导致慢性牙周炎发生的影响因素。
2 临床治疗
当前临床治疗以牙周基础治疗为重点。可通过全面排除菌斑、牙石等牙面上可引起牙龈炎症的刺激性因素,实现消除致病因素、控制炎症,促使疾病进展停止,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2.1一般治疗:以消除致病因素为重点,多采取洁治术对龈上、龈下牙石进行清除,或采用根面平整术对牙周内含有大量内毒素的病变牙骨质进行刮除,以利于牙周支持组织重新附着于根面,对牙周进行保护。
2.2 药物治疗:该法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进行应用,尤其对于合并糖尿病、贫血等疾病的患者而言,需要积极开展炎症控制,以稳定病情,促进牙周组织恢复。
2.3 手术治疗:多结合患者病情情况,在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后,如仍残留≥5mm的牙周袋、探诊仍有出血或某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可考虑行牙周翻瓣术,对于部分附着丧失严重、过于松动等毫无保留价值的患牙可进行拔出。
2.4 牙周支持治疗:要求患者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日刷牙,定期于牙科复诊是否存在牙菌斑,如有必要应开展后续治疗,以防止疾病复发。
3 口腔保健行为
3.1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可结合自身情况选用牙刷,,保证每日刷牙两次;还应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牙刷毛应放置于牙龈与牙齿的交界线处,且刷毛尖与牙龈面呈45°,轻轻加压,确保刷毛进入牙龈沟内,对于部分仍在龈沟外的区域,可做前后向颤动以提升牙齿清洁效果;还可在日常生活中选用牙线、间隙刷等进行口腔保健;饭前饭后注意漱口,并于漱口时做闭口鼓腮漱口动作,左右转动舌头,增加唾液分泌,还可使牙面、牙缝、口腔粘膜等受到一定的冲洗和刺激,保证口腔清洁,维护牙齿健康
3.2定期入院检查。普通人需每年进行牙周检查,并定期进行牙面上结石的清除,以降低牙周炎发生风险;对于已经患上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应保持每3-6个月入院进行检查与治疗1次;
3.3科学用药。可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局部、全身用药;局部用药多采用米诺环素凝胶与醋酸氯已定溶液,可消除牙周部位不良症状;全身用药以硝基咪唑类、青霉素类药物较为常见,能够获得较好的消炎效果,但用药应遵从医嘱定时定量,禁止擅自用药。且部分患者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敏反应或带来副作用,临床应用仍应谨慎。
3.4正确咀嚼。咀嚼的正确方法是交替使用两侧牙齿。经常使用单侧牙齿咀嚼可导致另一侧缺少生理性刺激,出现废用性萎缩,而常咀嚼的一侧负荷过重,易造成牙髓炎,且引起面容不端正,影响美观;
3.5科学饮食。人体摄取蛋白质不足,易患龋齿病,蛋、水果、蔬菜、排骨汤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经常食用有益坚齿。此外,饮食时要注意保护牙齿,如忌过多食用酸辣食物,少食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牙釉受侵蚀而破坏;还可通过补充丰富的高蛋白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与消炎能力,提供损伤组织修复所需的原料。
4 影响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行为的因素
该病进展缓慢,即使经有效治疗后如患者不能坚持进行口腔自我保健与定期复查复治,容易复发或加重,这说明患者的自我保健行为与定期复诊依从性在维持牙周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强患者的自我保健行为、定期复诊依从成为当前临床关注重点。相关研究显示,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对于促进慢性疾病的行为管理与症状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口腔领域中,自我效能较高的患者通常更加倾向于坚持开展口腔自我保健与定期的牙周治疗,其远期牙周健康状况更佳。
当前,我国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意识仍然较为薄弱,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水平相对较差,口腔保健行为管理仍是影响牙周疗效维护的重要因素。其中患者对牙周炎相关知识认知缺乏及口腔保健行为依从性较差是导致疗效不佳以及病情复发的重要原因。如何增强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行为成为当前临床关注重点。
5 行为认知干预
行为认知干预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强调运用健康教育程度,结合患者所处的认知阶段提供行为支持,进而有效促进其行为转变的系统性干预方法。主要包含识别问题、建立信心与承诺、提高行为意识、制定并落实行动计划、评估计划以及维持行为改变并预防不良行为复发等方面。
6 行为认知干预优势
由于多数慢性牙周炎患者缺乏对口腔疾病知识的认知,且治疗观念也相对缺乏,故而其口腔保健行为与能力相对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缺乏疾病知识宣教有关。既往口腔卫生宣教工作通常以医师讲解为主,患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加之牙周科医师面临繁重的治疗工作,往往忽视对患者宣教效果的反馈,进而影响其疾病认知水平的提高。此外,常规健康宣教内容容易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遗忘,长此以往,依从性降低,进而导致不规范或错误口腔保健行为的出现,造成牙周组织炎症复发,损害牙周健康。
行为认知干预认为患者行为改变的关键心理因素为自我效能,可通过让患者将正确口腔行为逐渐转变为日常习惯的方式,促进提升其牙周健康状况。针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实施行为认知干预,可通过采取反复、细致以及具有针对性的口腔卫生指导,增强患者对疾病与治疗的认识,还可通过鼓励患者开展口腔保健的自我监测,以调动其参与疾病管理的积极性;还可通过增强对行为改变的动态评估,以提升患者对自身行为模式的认识。行为认知干预还可通过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其识别自身口腔健康的认知、信念与行为情况,帮助构建信心与承诺,进一步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通过提高其行为意识,可帮助制定、实行并评估行为计划,引导患者积极开展口腔行为自我行为监测,以增强其参与疾病管理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提升其口腔健康行为水平。反复的个性化口腔保健行为干预,可促进提升患者对疾病与口腔保健行为的认知,还可通过帮助患者制定短期计划,并不断进行计划调整,以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治愈疾病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牙周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亚洲症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不同程度的缓解,牙周状况的改善也可减轻疾病带来的不适感受,而短期的牙周治疗获益容易导致患者忽视对牙周健康的长期维护,进而降低对口腔保健行为的依从性,故而行为认知干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针对患者长期口腔保健行为效果影响的干预,可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联络方式进行干预,以确保患者获得持续性的认知宣教,为其行为改变提供持续性的动力,进而获得较好的行为改变效果,最终使得患者的正确的口腔保健行为逐渐融入正常生活中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