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为临床常见的胆道系统结石,属于良性胆道疾病,其在胆石症患者中占比为10-15%。胆总管结石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右上腹绞痛、恶心呕吐、尿液颜色加深以及粪便颜色变浅等,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伴随疾病发展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例如:胆源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胆源性肝脓肿等,且长期处于炎症环境中会产生癌变的可能。因此,对于结石,应及时采用科学的措施进行处理。
2 胆总管结石的发病原因?
胆总管结石的发病机制临床尚无法完全明确,其形成原因极其复杂,常见影响因素有饮食习惯、遗传因素、药物使用、年龄、慢性疾病和胆囊疾病等,疾病进展多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甲状腺功能减退、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胆道感染等因素等有关。现阶段,临床针对结石多以手术为主,以清除结石,减轻结石引起的临床症状。
3 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3.1 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疼痛少、住院时间短以及费用少。此类手术在清除胆总管结石的同时不会损坏完整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避免机体出现胰腺炎和胆汁反流情况,并且能够缩短患者早期下床及进食时间,加快康复进程。腹腔镜手术分为多种,不同术式的操作及效果不同。
3.1.1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主要是利用腹腔镜在腹部作3-4个小孔,运用腹腔镜以及胆道镜,将胆总管切开,取出结石后,再进行胆总管缝合,具有切口小、疼痛轻等优势,可有效避免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伤。
3.1.1.1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T管引流术
该方式多为胆总管结石患者存在胆道炎性水肿和胆总管下端狭小等情况下需置入T管进行引流。即术后将T管置于胆管进行引流,可减少胆道压力,支撑胆总管,降低胆管狭窄和胆漏发生几率;同时还有利于术后通过T管窦道检测以取出剩余结石。但其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以及T管位移等现象,取出T管后还会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等状况。此外,长期留置T管对患者生活会有严重影响,且出院后不易护理。
3.1.1.2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胆总管一期闭合术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胆总管一期闭合术使胆总管的完整性得以维持,其无需携带引流袋以及T管,更有利于病人康复,且能够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感,保障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但其术后仍存在胆漏风险,可将支架放置于胆道进行胆汁引流从而降低胆总管压力,减少胆漏发生。
3.1.1.3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胆总管内支架置入术
胆总管内支架置入术集结了T管引流术以及胆总管一期闭合术的优势,可支撑胆管,使胆道内压力减小,抑制胆管狭小,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身体恢复。但使用支架会导致十二指肠穿孔以及支架闭塞等不良事件发生,且在后期需通过内窥镜取出支架,增加风险及成本。
3.1.2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探查取石术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探查取石术是通过胆囊管取出总胆结石,可避免对胆道的损坏,同时缝合胆囊管残端能减少术后胆道狭窄以及胆漏症状的出现,免除对T管需求,避免其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促进术后身体恢复。此外,该术式失血量较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更易被患者接受。
3.2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内镜治疗
3.2.1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多用于心肺功能不佳以及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且需要取石减压的患者,其是在麻醉后利用内窥镜分辨大乳头插管后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以及括约肌切开术,最后利用网篮拖拉取出结石,但也存在胰腺炎以及胆管炎等早期并发症风险。
3.2.2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
在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后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能最大程度阻止损伤括约肌,从而预防损伤括约肌。但是其总体的结石清除率较低,引发胰腺炎几率较高。
3.3 腹腔镜联合激光碎石技术
激光碎石技术针对的是较小胆总管结石,在腹腔镜辅助下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并且其创伤性小,可有效避免胆道并发症,患者术后身体恢复较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3.4 开腹手术
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技术要求低、操作简单的优势,但其对患者身体造成极大损害,如手术期间出血量大、术后恢复慢且并发症多等。以结石患者在手术期间发生不可预见的风险而转开腹手术为最优选择。
总结
胆总管结石具有多种外科手术治疗方案,每一个方案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应根据患者自身具体状况、医生技术水平以及医院仪器设备水平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