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会对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中酶的活性以及血液的化学成分等予以全面检查,以此诊断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如白血病、贫血、肝炎等,帮助患者早日医治,尽快康复。
一、血常规检验项目
血常规检验项目如下:
1、红细胞检验。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红细胞又称为“红血球”或者“红血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为圆饼状,红色,含有血红蛋白,其主要作用是运输氧气与二氧化碳,寿命一般在120天左右,新生红细胞是由骨髓产生,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被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贫血。如果红细胞检查数值偏高,就可能患有红细胞增多症。在血常规检查工作中,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目、容积或者所含血红蛋白(携氧气素)不足的情况。检验人员会对红细胞计数、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均进行检查。
2、白细胞检验。在血常规检验中,检验人员会对白细胞的计数予以检查,如果计数过多,就说明患者可能患有白血病。成熟型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球与淋巴细胞。粒细胞可分为三类:其一,中性粒细胞。如果患者存在感染性炎症或者急性炎症现象,患有尿毒症,刚做完手术,存在急性溶血或急性出血症状,血液中毒,血常规检查结果会显示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远大于健康标准数值。如果患者患有疟疾或者伤寒,被化学物质辐射,出现了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进,患有血液疾病,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就会低于标准数值。其二,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中含有一定的嗜酸性粒细胞,如果这种细胞计数大于标准值,且呈持续增多趋势,就说明患者体内可能有寄生虫,或者患有皮肤病、血液病、溃疡型结肠炎、过敏疾病等。如果患者体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少于标准值,呈缩减趋势,则说明患者可能患有伤寒,或者刚使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三,嗜碱性粒细胞。如果患者刚做完脾切除手术,体内的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会减少,血常规检查结果会显示这一指标计数低于标准数值。如果患者患有恶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者被烧伤和存在药物、金属中毒症状,其体内的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就会增加,大于标准值。单核球属于单核细胞,如果其含量大于人体健康标准值,就说明患者可能患有疟疾、伤寒、黑热病、心内膜炎、结核病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必须及时治疗。如果是肿瘤患者,肿瘤浸润了骨髓,患者体内的单核细胞数量会减少。如果体内其他血细胞在持续增多,单核细胞计数也会减少。此外,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体内单核细胞含量也低于正常值。淋巴细胞是一种对人体免疫力尤为重要的白细胞,如果患有严重的咳喘疾病、淋巴瘤、结核病、麻疹、水痘与单核传染性疾病,淋巴细胞就会增多。如果存在免疫缺陷,患有淋巴细胞减少症,或者存在放射性疾病,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就会减少,远低于标准值。
3、血小板检验。该项检验工作主要是对血小板的计数以及平均体积进行仔细检查,如果计数过于少,平均体积过小,就说明患者的机体凝血功能较弱,很容易出现流血不止、大面积淤血等问题。如果计数过多,平均体积过大,就说明患者的血栓较高,很可能患有高血压或者肾炎等疾病。
二、血常规检验方法
在血常规检查工作中,检验人员要按照标准流程核对患者信息,采集患者肘部静脉血或者末梢血。在抽血过程中,要让患者放松心情,无须紧张。如果是婴幼儿,就要有人陪护。
简而言之,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各项检查指标均为敏感指标,在临床医学颇为常用,能够对机体内的许多病理改变予以敏感反映,在多项检查指标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与血小板的诊断参考价值最高。如果患者身体不适,病因并不是很明确,就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来实施辅助诊断。目前,血常规检验也是观察治疗效果、判断是否继续用药(包括用药类型)或者停药、继续进行治疗或者决定停止治疗、患者疾病复发以及痊愈的常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