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aesthesis”,主要表达意思是“知觉与感觉的丧失”,这里的丧失不单指全身性知觉丧失,还有可能是局限性或某一个身体部位,目前多用于医院中患者的身体知觉丧失和缺乏意识。在医学中的解释是:医生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方式促使病患的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此达到暂时失去疼痛感的目的,能够为治疗中的手术与其他治疗方式提供有效的帮助。本文主要依托于麻醉的含义进行科普,同时了解麻醉究竟有没有意识。
1.什么是麻醉?
所谓的麻醉是指医生在进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时能够为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营造良好的手术条件采取的必要措施,一定情况下能够消除患者身体疼痛。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手术的过程或者诊断性检查操作的过程当中,病患会感到对应的疼痛感,而这样的疼痛感会导致医生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所以采用麻醉药或者其他的方式暂时先将患者的知觉屏蔽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患者的痛苦。麻醉学是依托于麻醉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与技术,以此来消除病人的手术疼痛感,增加病患医治安全性,为手术营造良好的工作开展条件。当下时期,麻醉学显然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独特的学科,主要将其分为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疼痛诊疗学、重症监测治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及其机制的研究,也是一门专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和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
2.麻醉的主要范围有哪些?
2.1临床麻醉
临床麻醉主要与麻醉前后围手术期的一切处理相关。医生在开展手术工作前期应当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麻醉准备工作,依据手术的方式选择最为适宜的麻醉与药物,不管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能为病患减少痛苦,以此也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医生可以选择镇静药、镇痛药、抗胆碱药等麻醉前用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进行麻醉前要禁食,此举动是为了防止患者在麻醉和手术时发生呕吐与误吸等合并症。将病患接到手术室中,医生便需要按照操作要求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在此过程当中还需要严密观察病患产生的变化,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经过麻醉后的病患还需要返回病室与麻醉恢复室继续对其进行监测治疗,直到病患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医生需要在麻醉时和麻醉后对患者作好麻醉记录。对于特殊问题,应组织讨论以总结经验教训。
2.2重症监护
医院为了区别患者的病情严重性会选择将危重症患者或麻醉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病患集中放置在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重症监护单位,其中像是发生循环、呼吸、神经、肝、肾、代谢等方面的功能严重紊乱者就可以判定为病情严重的患者,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均是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周密和精良的监测治疗,同时麻醉专业尤为重要,能够在突发情况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休克救治和呼吸疗法等。
2.3急救复苏
手术麻醉过程中会突然发生心搏呼吸停止,在急诊室和病室等场合由于各种原因也可能发生的循环、呼吸功能衰竭,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这时都需要麻醉工作者利用他们平时熟悉掌握的复苏术参与抢救。
2.4疼痛治疗
而面对急慢性疼痛的患者,麻醉医师会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钻研各种止痛方法,在门诊或病室中对需要的病患进行相关的措施。
3.麻醉有意识吗?分为几种?
3.1全身麻醉:全身麻醉顾名思义是全身性的麻醉,主要使用全麻药品,促使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抑制,从而慢慢失去意识,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丧失疼痛感,进入暂时性可逆性的无意识状态。此麻醉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患者完全没有意识,感觉不到疼痛。
3.2椎管内麻醉:此类麻醉方式主要涵盖蛛网膜下腔阻滞与硬脊膜外间隙的神经阻滞两个区域,泛指将局麻药分别注入到其中,促使其产生麻醉效果,特点是半麻;
3.3局部麻醉:局部麻醉主要将麻醉药注射到神经丛、神经干与周围神经末梢,促使麻醉药展现麻醉的效果,其中包含表面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局部麻醉、周围神经麻醉,也是局部麻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