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精神卫生小科普

时间 :2023-12-06 作者 :​ 时丽款 来源: 衡水京大精神病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但是,由于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甚至歧视精神疾病患者,所以就导致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而产生“病耻感”。为此,对精神卫生进行科普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从精神卫生的概念、常见精神疾病以及保持精神健康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关注精神卫生问题。

  1. 精神卫生的概念

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健康状态。它涵盖了个体的心理和情感的平衡,社会角色的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稳定等多个方面。精神卫生一般可以分为狭义精神卫生和广义的精神卫生两种。狭义的精神卫生指研究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使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重新回归社会广义的精神卫生,指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即探讨保障和促进人群的心理健康,提高个体承受应急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1. 常见精神疾病

  1. 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患者临床表现一般为心情低落和现实过得不开心,情绪长时间地低落消沉,从一开始的闷闷不乐到最后的悲痛欲绝,自卑、痛苦、悲观、厌世,感觉活着每一天都是在绝望地折磨自己,消极,逃避,最后甚至更有自杀倾向和行为。

  1. 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患者常出现提心吊胆、肌肉紧张、坐立不安、手抖出汗等症状。

  1. 精神分裂症

当出现精神分裂症时,常常会表现出说话语无伦次、行为举止怪异、反应木讷迟钝,但是患者的智力却是正常的,且不会进入昏迷状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1. 保持精神健康的方法

  1. 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为患者回归生活打好基础

绝大多数患者都缺乏主动性,所以要通过观察给予行为矫正,让他们习惯并且主动的去完成日常活动。如运动训练、吃穿住行、日常护理等,这些基础行为需要在家属不断的、反复的督促下去完成,而这种主动性正是患者康复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在日常护理中,不光需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和督促患者自己动手,而且还需要家属在日常在陪伴中进行鼓励和精神扶持,让患者有生活的希望,为自己负责,愿意“忙碌”起来。如果家属和护理人员一直为患者代劳只会让患者的行为和意志逐步衰退。要让患者正确的直面现状、面对他们目前的不足之处并给他们予以心理安慰、指导他们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有利于帮助患者减缓精神上的颓废,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1. 改善患者的居住环境,为患者生活增加更多乐趣

在患者的康复治疗期间,万不可以安全为由,将患者困在家里或者是一些区域受限的空间里。因为单调而封闭的空间容易让患者产生自闭的心理。应该积极鼓励患者参加一些室外活动,如画画、阅读、与人交流、在影院观看电影等。减少患者焦虑情绪,让患者放下心理包袱,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患者的动手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让患者对生活充满向往。对患者不抗拒住院治疗有很大的作用。

精神卫生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并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通过加强精神卫生科普,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的认知,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共建一个健康、幸福的社会。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精神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