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手术后疼痛的护理问题

时间 :2023-12-04 作者 :​ 孙薏方 来源: 莱州市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https://cdn.yun.sooce.cn/6/43457/pdf/17016819595655c6db4b12be7fc762c8fdbc4927c8c84.pdf

手术后疼痛是患者面临的常见问题,有效的护理对于术后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术后疼痛的原因以及为什么需要特别关注这一问题,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1.术后疼痛:为什么会发生?

术后疼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手术创伤引起的组织损伤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激活了炎症反应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手术创伤后的组织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流增加,神经末梢敏感性增强,从而使患者感受到疼痛。术后疼痛还可能与手术类型、个体差异、术后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关注术后疼痛的重要性在于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延迟康复进程。未能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并发症,如呼吸浅快、血栓形成等,从而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因此,通过科学的护理手段,及时有效地管理术后疼痛对于患者的全面康复至关重要。


2.疼痛影响康复吗?

疼痛对康复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疼痛会限制患者的运动和活动,使其难以参与康复性训练和生活中的正常活动。这种活动受限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身体柔韧性,从而延缓康复进程。其次,疼痛可能引起患者的情绪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康复心理调适。忽视疼痛可能导致患者对康复计划的不配合,降低康复效果。此外,长期存在的疼痛可能触发患者的防御性姿态,导致不良的生理反应,如呼吸浅快、心率增加,进一步加重康复的困难。因此,综合而言,疼痛对康复产生负面影响,早期、有效地管理术后疼痛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3.如何科学管理术后疼痛?

为科学管理术后疼痛,可以采用综合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包括合理应用镇痛药,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以满足患者个体差异和疼痛程度的需要。同时,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等技术也可用于特定手术类型的疼痛管理。

非药物治疗方面,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按摩等可帮助缓解肌肉紧张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有助于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和焦虑程度,促进康复。此外,康复期间的小窍门包括合理的姿势调整,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定期活动,防止肌肉僵硬。

在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疼痛水平,根据个体差异和手术类型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及家属应接受相关的教育,了解疼痛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治疗计划。通过综合、个体化的疼痛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不适,促进术后康复。


4.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疼痛管理

判断疼痛是否正常需要关注多个因素。首先是疼痛程度:轻度疼痛在手术后常见,但应逐渐减轻。若疼痛超过预期,伴随持续性加剧或伴随其他症状(如发热、红肿等),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其次是疼痛性质:隐痛、尖锐痛、胀痛等不同性质的疼痛可能指向不同问题,需要详细描述给医护人员。例如,某术后患者在家中出现手术部位肿胀伴随剧烈疼痛。医护建议先行冷敷并就座位调整,若未缓解则及时就医。这种情况下,及时沟通并遵循医嘱至关重要,同时不宜自行服用药物。通过医护人员的指导,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避免了疼痛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科学管理术后疼痛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疼痛对康复的重要性。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医护人员的密切沟通,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患者的需求,提高康复效果。在共同努力下,有效管理术后疼痛不仅为患者带来舒适,更为他们的全面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