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非常普遍的疾病,但中医并没有高血压病名,《内经》中记载“诸风掉眩,髓海不足、脑转耳鸣”,认为眩晕、头痛即高血压。中医作为我国自古发展的医学,治疗高血压已经建立完善的体系,且自辨证角度下,治疗疾病的针对性更强,接下来我们谈谈中医严重的高血压。
一、中医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
每个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水平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存在差异,进展速度及预后不同。中医将高血压归于头痛、眩晕等范围,患者多会表现心悸、头晕、头痛、颈强、腰痛等病症,随着病情进展发生中风,会出现偏瘫、口眼歪斜等病症。不同病症的病机不同,中医遵循治未病、辨证理念治疗疾病,针对性较强。
据中医观点,高血压病可以由以下因素引起: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夜间睡眠不足,逐渐使肝脏系统发生病变,损伤肝阴,人体阴阳失调,肝阳上亢,对头部和眼睛产生不利影响。脏腑器官对人们身体有很大的影响,肝火旺盛会损伤肝阴,引发阴虚、阳亢。
饮食失节也可能引发高血压病。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度饮酒会导致湿浊内生,湿浊长期积蓄会转化为热,而热又会损伤津液,形成痰浊阻塞脉络,干扰清窍,从而引发高血压。
内伤虚损是另一个可能的因素。过度劳累或年老肾功能不足的人,由于肾阴不足,肝无法得到滋养,而肝阳偏亢,容易引发内风。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身体阴阳失衡,尤其是肝肾功能失衡。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等因素影响下会呈现高血压病理变化,出现耳鸣、头痛、失眠多种临床表现。若患者为肾脏阴虚,无法对心脏产生滋养,导致心脏功能损伤,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病情久治不愈,阴阳都会发生虚损,肾阳气不足,人们会出现怕冷、阳痿、排尿频次增多等阳虚病症;也可能先损及阴,后亏于阳,最终形成阴阳两虚的症候。阳盛还可以转化为风和火,随着风火进入人体,导致人体循环功能异常,出现口眼歪斜,也叫做中风。若火困扰人体,人们的面色发红,容易愤怒。在风火交替作用下,津液变为痰液,导致痰液量增多。若肝阳暴亢,血液逆流,带有痰液、水湿、火热对人体产生侵扰,并影响到患者的心神,人们的脑部功能不清晰,并出现中风病症。
二、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一)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病症治疗,是一种医学上备受认可的治疗技术。基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通过针刺人体的经络穴位可改善病情,选取相关的穴位针刺也能平肝潜阳,改善痰液水湿困扰,减轻头痛及眩晕症。该治疗方案常见于临床实践,中医多遵循辨证理念治疗高血压,选择该血压穴位,比如,选取患者的足阳明胃经、或者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等,此类穴位针刺对改善血压有一定的帮助,其中常用的穴位含有组是哪里及太冲穴。选取穴位后,适当保留针头深浅,快速起到降压功效,并有效控制清晨血压的高峰值,使人们的血压昼夜均保持规律,稳定人们的血压水平。通过针刺疗法,对人体所产生的损伤小,无毒副作用,为此,针刺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针刺不仅能改善血压水平,也能调节心率平衡,减轻神经所产生的伤害,并改善人们中风后的运动能力,血压稳定后也能降低对靶器官的损害,并且治疗效果确切。
(二)辨证治疗
肝阳偏盛型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性情急躁、失眠、口干口苦、面红目赤等症状。治疗的重点在于平肝潜阳,可以采用天麻钩藤饮进行加减治疗。
肝肾阴虚型疾病患者常见病症是头部不适,容易发生耳鸣及头晕病症,有足心热、面色发红、易怒,也容易发生心悸、失眠等多种病症,在此类疾病治疗上可坚持滋养肝肾,可以采用六味地黄汤进行加减治疗。
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常出现严重的眩晕,步态轻浮无力,感觉双脚像踩在棉花上,面部和双下肢有水肿,夜尿增多,记忆力逐渐衰退,伴有畏寒、四肢偏冷、胸闷等症状。治疗应以温阳育阴为主,可以采用地黄饮子进行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