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各类生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临床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因此新生儿的各类问题也成为当前主要探讨话题。其中,新生儿黄疸问题已经成为其临床最常见的问题之一,通常该情况在新生儿出生2-3天出现,引发了越来越多患儿家属的关注,对此情况较为担心。临床上,新生儿在该时期内,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情况,高于人体代谢能力,体内的胆红素大量上升,因此巩膜、皮肤等器官造成黄染。根据不同新生儿的权利,需要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但是,当前许多患儿家属对此情况并不了解,可能出现不注意或者过度恐慌等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对于新生儿的治疗及护理。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病理性情况,其病因以及呈现的表现等有所区别,进而治疗等也有所差异。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对于新生儿黄疸情况以及是否医治等情况进行科普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新生儿黄疸具体概述
1.1疾病类型
生理性黄疸情况是新生儿出生时期较为常见的情况,胎儿在母体中,其生长环境处于低氧,会导致其身体血液中的红细胞较多。但是,此类红细胞生长不成熟,容易被破坏,胎儿在出生后体内的胆红素增加,数量超过正常人的2倍。同时,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全,其肝脏功能等也会受到影响,这会使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出现黄疸。
在足月出生的新生儿中,通常3天会开始出现黄疸情况,在第4、5天内,黄疸情况最明显,第6天开始消退,第7天左右结束。在出现黄疸过程中,患儿的皮肤、口腔黏膜位置、白眼球等有发黄情况。出现此情况,患儿的脸部、胸部发黄情况最为明显,而手心、脚心位置通常不会发黄。在第4~6天情况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发黄特征最明显。在此过程中,患儿除了颜色变化以外,没有其他不适,属于正常生理情况。
2.病理性黄疸
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以内出现黄疸,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没有出现消退情况,即使消退后,仍然有反复、加重情况。除了皮肤、口腔黏膜位置、白眼球等有发黄情况以外,此类患儿还伴随其他反应,较为常见的则是嗜睡,在吸奶过程中无力,容易出现呛奶情况。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抽搐、尖叫声等全身反应,肌张力有所下降,如果不及时干预,还会引发呼吸衰竭、智力障碍等严重后果,对生命安全有所威胁。
1.2病因
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主要是其在该时期内,自身特点导致,具体有几个方面。胎儿本身体内红细胞数量较多,其不断被破坏,死亡快,胆红素含量过高。胎儿刚出生后,会存在酸中毒情况,白蛋白含量低,和胆红素结合情况困难。新生儿本身肝细胞内蛋白含量低,其中关键酶活性低,相比成年人更少,不能对于升高的胆红素进行有效处理,造成肝内胆汁淤积等。新生儿本身肠道菌群还没有建立,肠道蠕动性较差,相对酶活性高,胆红素转变后会加重肠道吸收。
新生儿的病理性黄疸,主要是其在该时期内,自身特点导致,具体有几个方面。新生儿在溶血病、败血症等疾病影响下,红细胞受到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也会导致肝脏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如果患有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则会引起胆汁排泄障碍。
2.新生儿黄疸治疗
临床上,新生儿出现黄疸情况,需要由医生对其判断疾病类型。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需要对其进行正确护理预防,加强喂养,增加饮食量和排便次数,对其密切关注,在日常中对此注意,无需特殊治疗,恢复后对其身心以及发育等没有影响。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则需要积极治疗,避免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在治疗中,对该类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持续关注其血清胆红素变化、体温以及不良反应。对其应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苯巴比妥等药物,如果患儿有败血症等严重疾病,则需要采取换血疗法。还可以根据患儿情况,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在该领域,属于“胎黄”范畴,患儿受到湿热邪气,根据其类型进行辨证治疗。其中,包括湿热黄疸型、淤积黄疸型、寒湿黄疸型,分别进行对症治疗。